今年9月,在山东大学2016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张荣提到了三位新同学的名字,并嘱托他们:“基础医学院的孙安祺同学,相信你八年的相守,必会得到一生情留;哲社学院的罗青阳同学,请别忘了在接下来的这几年时光里去慢慢寻找《苏菲的世界》中三个问题的答案;历史学院的张海颖同学,你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倍受鼓舞。”
在现场的六千多名新生中,为什么张荣能准确地说出这三个名字?原来,这三位同学都在入学之初发表过“山大日记”。这是一个由山东大学新闻中心创办的全国高校首家日记形式的网络宣传栏目,被山大师生校友亲切地称为“山大人的精神家园”。
讲述故事 记载校史
这已经不是张荣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山大日记”了。在就任山东大学校长的第一天,他就说,在来济南之前,他已经开始通过“山大日记”了解到了许多山东大学的情况。
创办“山大日记”的想法本身就萌生于一个故事。2012年年末,在一个大雪的清晨,电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卖报纸的老大爷在大雪天依然坚持出摊,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买他的报纸,每天出摊是自己对这些人的承诺。
山东大学新闻中心的同事们在工作之余讨论起这件事,都觉得很受感动,“我们的校园里是不是也有许多这样平凡而不平庸的人呢?学校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条路要靠每一位山大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去。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平台,记下这些故事。”
经过多次酝酿,最终确定新栏目名称为“山大日记”。这要求每天至少发布一篇文章,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对于“山大日记”而言,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开天窗”,栏目组为此做了周密的准备。据栏目组负责人介绍,除了提前策划专家学者、教务员、志愿者、保安等29个约稿系列,还列出了学校的年度时间节点,栏目组据此做好了一整年的约稿方案。
在传统概念中,日记是一种私密文体,约人写日记公开发表并非易事。栏目组成员或在活动现场约稿,或递交约稿函,或再三打电话……不断地传达栏目理念,以期打消对方的顾虑。栏目组负责人介绍:“后来栏目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和喜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写日记,有时候一天收到几十篇来稿,我们也不用刻意遵循原来的策划方案了。”
2016年10月29日,“讲台对于我来说,真是有着非凡的魔力和象征性” 。30日,“大概‘傻熊上树’最能贴切地形容今天的我了”。31日,“对来自新疆的我来说,跳民族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一天都有精彩上演,“山大日记”自上线以来,已经从未间断地记录了1300天中发生的6500个故事。
“今天的日记就是明天的校史,而且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校史。”栏目负责人说。据介绍,每当山东大学有大事发生时,栏目组都会积极约稿,特聘教授受聘、党代会召开、重要学术会议召开、青岛校区建设、校庆日、大型典礼、重大科研成果发布……哪怕困难重重,甚至语言不通。“重要的时刻必须留下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结交朋友 凝聚人心
“我们收到的每一篇日记,都是作者付出真情实感写的,不管内容、文笔、形式如何,都会认真对待。”一位栏目组的老师说。栏目组以真情待人,即使来稿无法发布,也会给作者回复邮件,“我们会解释清楚无法发布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在最后加一句,‘山大日记’期待着他更精彩的一天。”这样的方式,使“山大日记”收获了许多读者和朋友。
“是‘山大日记’栏目组吗?我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志愿者,我刚刚听到了一件事,我想你们可以约他写日记!” 2015年8月25日中午,一名志愿者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24日,美国历史学家鲍德威教授乘公交到山东大厦开会,结果坐过了站,步行返回会场的途中,他偶遇一位中国老人,中国老人主动把自行车借给他,约定大会闭幕后归还。鲍德威觉得吃惊,会议间歇,他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们说:“这太奇怪了!”
日记对时效性的要求不亚于新闻。栏目组立刻开始邀约,下午,鲍德威就接受了邀请,栏目组马上派记者前往山东大厦采访。26日一早,由鲍德威口述,记者代笔撰写的日记一经发布,立即吸引了社会媒体的目光,纷纷追踪报道,还引发了一场对于那位中国老人的“全城搜索”。日记中这句话多次被引用:“这次因为一次大会,我来到一座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我结识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我更加爱这个国家。”
2015年12月,“山大日记”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特等奖。获奖的新闻一出,外国语学院的孟帅同学立即发来一篇日记,说:“我们山大日记拿了个全国特等奖!”他解释,之所以用“我们”这个词,是因为虽然只是“邮件的往来”,但是在他心里,“山大日记”已经是一位老朋友了。栏目创办至今,孟帅共发布了23篇日记——从2013年的本科生,变成2015年的研究生;从“跟她在一起的第999天”到“今天是我的生日,人生第22个年头”;从“意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到“终于等来费列罗的实习offer”。在他看来,“山大日记”提供了一个倾诉心声、表达真情的载体。
“山大日记”还有许多这样的朋友,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栏目的喜爱。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教工纪红家里包了槐花馅儿包子,专程送给栏目组,让大家尝尝鲜。
“山大日记”的“走红”过程,没有“爆炸性新闻”来一炮打响,也没有“网络水军”推波助澜,甚至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活动。尽管如此,“山大日记”作者的涵盖面却十分广泛:有幼儿园小朋友,也有百岁老人;有初来山大的“新人”,也有一家四辈在山大的“老人”;有师生,有校友;有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甚至还有“喵星人”……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它何以如此受欢迎?或许,我们可以从每一篇日记的字里行间,寻找到答案。
涵养情怀 传承文化
“无声之处有惊雷。日记里没有大口号,他们实实在在地直抵人心。”栏目组工作人员介绍,“每篇日记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山大人的情怀,日记每天更新,渐渐地就营造出一种既彰显传统又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
青岛校区建设被视为山东大学“天大的事”。鳌山湾畔的一片荒地,是怎样变成了一座校园?建设者们在“山大日记”中说,“万事开头难,创业苦战多”,然而他们“强收双眼英雄泪,暂忍心中儿女情”,怀着“大任似海,几人曾遇,重任如山,有我必成”的信念,抵御着酷暑的烈日和隆冬的寒风。
今年9月,青岛校区迎来第一批新生,他们在日记中赞叹着校园的美丽。一名学生说:“回头看看建设者们的日记,我想向他们致敬;看着新生的日记,我又为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感到了欣慰。”
不少学生留言说,通过日记,了解到了老师不同于讲台上的另一面,更理解老师,更敬佩老师了。
金光亿是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他在日记中坦言,每当他问同学们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时,如果大家没有做出回应,他就会有心理压力:“我不确定他是否了解我的授课内容?亦或是对我的讲授心有不满?”郝京诚是化学院的院长,他在日记中谈到,他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每次思考人才问题时,内心都会感到“刺痛”。
还有这样一群“不为人知”的人,被称作“后勤中的后勤”。环保科的丁昌在日记中描述,他和同事们负责清运校园垃圾,“臭烘烘汗淋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们不会出现在大众面前。然而,不为人知的付出换来了可观可赏的环境,这让他“感到自豪”。
《山大日记》每年出一本书,365篇日记,记录着每天发生的故事。在2015年版《山大日记》的扉页上,有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校长张荣的题词:“传递校园声音,弘继山大传统”、“名校三载人和事,山大百年梦与史”。
栏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山大日记”能够一直办下去。或许,十年、数十年过后,山大人可以将一本本《山大日记》细细翻看,回味共同走过的如歌岁月。
(通讯员:刘梦冬、万广远)
http://sd.sina.com.cn/edu/xykd/2016-11-14/10271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