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拯救大脑,他在生死线上创造“生命奇迹”

发布时间:2016-11-15 19:49:01 发布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李永明

  67岁患者突然昏迷,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大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危急时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成伟穿着几十斤重铅衣,如捻发丝样精细操纵着微导管反复尝试,历时两个多小时,终于成功栓塞动脉瘤,抢回患者的命。
  对这场生命抢救战的“指挥官”王成伟来说,每天都需要面对颅脑重症患者的生死博弈,如履薄冰。从医24年的他如今已经深深地热爱上了这个专业。人类大脑如此复杂,1000亿个神经元、上万亿的突触连接形成迷宫般大脑网络,王成伟要带领同事第一时间确定患者病因,小心翼翼避开所有陷阱,最终挽救患者生命。但他说,这样的职业,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医者道路】
从青年医师到神经医学中坚
  一部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心术》,拉近神经外科医生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剧中一个病人因为脑部肿瘤切除时,稍稍挖深了一两毫米而造成失明,让大家知道神经外科医生不仅是一个外表光鲜,同时还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走上这样的职业道路,王成伟说,是梦想使然,也是受到家庭影响。自己的爷爷一辈弟兄仨都是中医,医学济世救人的想法早早就在心中扎根。
  1987年高考,王成伟填报了当时要求分数最高的医学系,从此走上医学之路。“学医很苦,但现在想,读书的时候却很愉快和充实。”王成伟说,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机遇随之而来,当时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着眼于国内前沿,由山东省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张庆林教授领衔组建神经外科,王成伟师从张庆林读完博士,加盟到崭新的神经外科事业中。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快速发展,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大学985工程(Ⅱ期、Ⅲ期)重点学科、山东省医疗质量示范化科室、青年文明号、医院重点科室。
  而王成伟接过导师旗帜,成为神经外科主任,带领科室沿着创新的路径不断进步。“很多人都说,21世纪是大脑的世纪,我们神经外科医生面临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技术进步让我们能挽救更多的人。”王成伟说。


【紧急"战役"】
2部手机24小时不关 10多小时坚守手术台
  如果将王成伟的日常安排做成一个“切面”,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病房。“神经外科工作特点就是这样,常常面对突发脑损伤等重症患者,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王成伟说。
  熟悉王成伟的人都知道,他有两部手机,24小时待机。“不管是深夜还是清晨,电话随时会响,又有突发重症患者。”王成伟说,手机24小时不关机,是每个神经外科医生的职业律例,必须遵守。
  而具体到一台台手术,更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以67岁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救治为例,神经外科医生就如同一名身经百战的特工,布满机关的密室中,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暗器。哪怕是轻触到一根比发丝还细数倍的血管神经,手术也可能宣告失败。
  当时,患者120急送至当地医院。当地医院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吸入性肺炎,收住院治疗。发病当晚,患者昏迷程度加深,复查CT显示出血增多,连夜转入山大二院神经外科。
  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右侧大脑后动脉瘤,属于夹层动脉瘤,极易再次破裂危及生命;同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已造成脑积水,随时可能因脑疝死亡。
  危急关头,王成伟带领全科紧张周密讨论后,主管医生为其进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气管切开术等紧急措施。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动脉瘤栓塞术开始。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一处分支,载瘤动脉极度迂曲、纤细,且瘤体毗邻脑干,治疗难度极大。王成伟带领主治医师丁璇等人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如捻发丝样精细操纵着微导管反复尝试,终于成功将动脉瘤治愈。术中为降低造影剂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采用降低造影剂浓度、延迟曝光时间的做法,无形中增加手术医生的辐射损伤。但王成伟和同事觉得值。
  “一年仅破裂脑动脉瘤手术就数十例。神经外科还包括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功能神经和脑外伤,大部分疾病都很凶险,手术需要时间很长,有时候早8点上手术台,晚上8点才下手术台。”王成伟说,尤其是显微镜下手术,高度聚精会神,很多医生自嘲会提前老花眼。


【重装升级】
花大价钱引入前沿神奇之“刀”
  神经外科医生是医学界的特种部队,不仅医生要有深厚技术底蕴,这里也是“重装备”最集中的科室。
  王成伟坦言,神经外科是医院最“贵”的科室,“每次和医院领导提出购买设备的报价,医院领导都得头痛一阵,但山大二院尤其重视神经外科发展,都批准引入”。
  山大二院神经外科的“兵器谱”上,装备着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包括ZEISS PENTERO和LEICA OSH-I手术显微镜及手术中实时监控系统,高速开颅动力系统及气动(钻,英国术中脑血流监测系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FCH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细胞刀”),脑室镜等器械,保证疑难患者手术的精确及安全。
  神经外科正朝着微创化手术发展。今年5月12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领全省风气之先,世界先进型号Perfexion型头部专用伽玛刀正式投入使用,进行了首台手术。
  “这台设备价格达3000万元,而且专门为神经外科的头部手术设计,它代表了国际伽玛刀技术的领先水平,比起之前的伽玛刀,简直是有了质的飞跃。”王成伟说,头部专用伽玛刀成了整个科室的“宝贝”。为了用好这“神奇之刀”,2016年3月,王成伟和樊跃飞还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伽玛刀中心接受培训并获证。
  这台神奇之刀机器自动摆位,精度达到0.5mm;机器上方孔径变大,不但医生的观察角度更加宽阔,也使得伽玛射线得以向下延伸,将治疗范围扩大到颈部;准直器改进,最终射线形成不规则形状,对不规则肿瘤治疗极为有利;定位精准,对病灶周围脑组织及全身其它组织器官意外照射可能性极小。四大革新让伽玛刀治疗取得重大进步,与传统外科不同在于不用开颅,不需全身麻醉,损伤小,并发症少,治疗程序简便,费用相对低廉。而且,伽玛刀还有别于开颅手术的一点是,伽玛刀的副作用一般极少出现,经对症治疗即可很快恢复。此外,伽玛刀治疗对于患者的条件要求较低,年龄在5-80岁之间,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预期寿命超过半年以上即可进行。
  “这和我们科室理念一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王成伟说,伽玛刀治疗与传统外科不同在于,不用开颅,不需全身麻醉,损伤小,并发症少,治疗程序简便,费用相对低廉。而且伽玛刀对于患者条件要求较低,很多高龄患者都可以采用这一方式。


【患者点赞】
温文尔雅的王大夫让我们放心
  在王成伟的办公室,不时会有患者来找,语气焦急,他都是轻声回答,耐心解释。很多人出院时谈到对王成伟大夫的印象,用“温文尔雅”来形容。
  “我父亲62岁,在一次脑CT中查出脑部有个蛛网膜囊肿,全家人都吓坏了,我们查了很多济南市神经外科医生的资料,然后我们慕名去山大二院找王成伟主任,结果王主任耐心给我们讲解这是一种常见病。”一位患者说,很多人一生都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脑部有蛛网膜囊肿,根据父亲的年龄和CT结果,王成伟说可以完全不去做任何治疗,只当这个事情没有发生过,“王主任和蔼可亲的态度,认真讲解,让我们一家人悬着的心放下了,爸妈很高兴,从回家的路上开始一直在说这样的医生真好”。
  浙江省衢州市一位患者如此在网上点赞:“非常非常好的大夫,救过我奶奶的命,非常感谢!”
  在山大二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崔霞看来,王成伟的特质是善良。“他对患者,对同事,都是真诚两个字,哪怕就是100元,也要帮着患者省出来。”崔霞说,神经外科的疾病都是重症,有时一台大手术可能花费10多万元,王成伟总是想尽办法帮着患者少花钱。
  脑血管病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易导致医患矛盾。术前反复讨论、精心准备、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以娴熟的手术技巧用最小的创伤解决技术难题,术后现代化重症监护室让患者得到全天候细致专业的观察和及时有效处理。王成伟经常晚上会睡不着,考虑白天手术的得失,患者情况能不能挺得过来,“经常我打通夜班电话,问问白天手术患者的状态,得知很好才能入睡”。
  和患者朝夕相处,以诚相待,医患之间也就彼此信任。“下班后我们在手术台上,周末我们在手术台上,节假日我们还在手术台上,经常一天从全省各地甚至邻省连续转来多个动脉瘤患者。深夜、凌晨神经外科灯火如昼。全科人员夜以继日全部在岗。”王成伟说,可想到患者康复后能开心生活,他们也就开心了。

(本报记者李永明)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61115/1606476.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