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手术室:“大三阳”也得做

发布时间:2017-01-20 01:36:0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
 神经外科医生徐振宽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术台上的显微镜,他们经常连续数个小时盯着显微镜进行手术
怀孕7个多月的心脏外科医生刘凯在体外循环仪前忙碌着,此时手术台上的病人心脏已经停跳,完全靠体外循环仪进行血液循环,这种手术一般用时都在6小时以上。
 手术台周围的空间十分狭小,医生、护士以及实习观摩的研究生长时间站立在手术台前,本身就是件很劳累的事。
 小儿麻醉诱导间里,护士们一边安慰着准备动手术的孩子,一边核对他的身份信息。
齐鲁医院手术室18号手术间,手足外科医生正在为一名13岁的少年做甲沟炎手术。这是个很小的手术,但被局部麻醉的小病人十分紧张,护士杨茜婷在努力地安慰他。
年轻医生王晨弓着腰缝合病人腿内侧长达十几厘米的切口,这个缝合过程要持续一两个小时,之前医生从这里取出一段血管,用于心脏主动脉的手术。
年轻的医生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位小病人走进手术室。
刚做完一台脑动脉瘤栓塞术的医生苏万东(左)、邓林走出DSA复合手术间,一边脱身上的防护铅衣,一边查看病人的透视影像。铅衣里的手术服,已被他们的汗水浸湿。
齐鲁医院手术室设置了医生休息室,午饭后,休息室里满是疲惫的医生,许多人一躺下就打起了呼噜。
 □记 者 卢 鹏 
 通讯员 谢 静 报道

  “丫头,不行你就哭一哭,用眼泪给眼球消消毒吧。”1月17日下午3点,齐鲁医院手术室5号手术间,正在做“改良象鼻主动脉弓置换”手术的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庞昕焱对身旁一位年轻护士说。手术室里的医生护士都笑了,在他们听来这是个玩笑,但对常人来说,却是件非常惊悚的事——病人有乙肝“小三阳”,手术过程中病人血液溅到了这位值班护士的眼睛里。“庞教授,刚才我已经清洗了眼睛,不用再哭了。”那位护士眨了眨有些发红的眼睛说,手里的工作并没有停下。
  “小三阳?大三阳我们也得做!”当记者问庞昕焱是否担忧被传染时,他头也不抬地说,“我们是冒险,可病人的命更得救。”他们正做的这台手术是复杂的心脏主动脉手术,整个手术要进行10个小时。手术台前四位医生、护士的手套、手术服上沾满了血,各种手术刀具、钳具在他们手中飞快地递换。
  “这个手刚才就被扎了一下。”庞昕焱对面的年轻大夫抬了抬右手,皱着眉笑了笑,然后继续低头干活。旁边的护士小声跟记者说,遇上类似情况,他们就当是打“疫苗”了。
  “带传染病的病人,只要有手术指征的,我们也要收的。”手术室护士长翟永华说,虽然手术过程中医生护士有专业的防护服装和防护技能,“但肯定有风险。”
  齐鲁医院“华美楼”四层,拥有目前国内在同一层面上手术间最多的手术室,共有手术间47间,总面积10000平方米。平常每天要做160台手术,顶峰时达到200台。
  传染病只是手术室诸多风险中的一种。“许多风险是常人不了解的,比如高频电刀切割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很多细微颗粒,这些颗粒吸入后是有致癌性的,做手术的大夫几乎天天吸。”已经做了30年手术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刘玉光说。他还专门带记者到DSA复合手术间,这里配备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可以看到手术台上病人的实时透视图像,精确制导介入治疗仪器顺着血管进入心脏、大脑等处的病灶。
  实时透视也相应产生“实时”的辐射。虽然一次手术的辐射量较小,对病人构不成什么影响,但对长年累月工作在这里的医生则不一样,虽然做手术的医生配备了铅衣铅帽和铅制挡板,但总是有防护不到的身体部位,而且经年累月暴露在射线中,受到的辐射会在体内累积,有的医生年纪不大就已大量脱发。
  “不要把医生看成‘圣人’,请把我们看成‘人’,做手术是我们的工作,是天天都要干的工作。”刘玉光说,“许多人不理解医生在做手术时交谈开玩笑,认为这是‘态度问题’。其实这是在减压,而且说明手术进行得顺利。相反,如果他们很严肃,不说话,那很可能是手术过程出问题了,那就真是不好了。”
  站在手术台前连续做上四五个小时的手术,对许多医生都是家常便饭。今年元旦假期的第一天,齐鲁医院手术室还排了70台手术。去年春节,他们最后一台手术做到除夕下午三点半。
  “我们都是上完班,然后直接进产房生孩子。”在手术室采访期间,记者经常看到挺着大肚子的护士像企鹅一样在走廊里蹒跚而行、在各个岗位上忙碌,她们说话时常带着略显自豪的微笑,记者没听到她们哪怕一句抱怨。齐鲁医院手术室现有护理人员167名,其中男护士37名,130名女护士中有20多个孕妇,只有少数人会被安排到手术准备室等相对轻松的岗位上,很多怀孕的医护人员会工作到临进产房的最后时刻。
  除了医护人员辛劳工作的镜头,还有这样一些让记者感动的画面:去年12月30日早上8点,记者为手足外科的王俊涛医生拍了些照片,此时他已经熬了一个通宵,做了8个多小时的手术,为一名4个手指断开的急诊伤员接指。离开手术台时,王俊涛拍了拍记者的肩膀,用极其疲惫的声音轻轻地对记者说,“辛苦了”。
  擅长肝胆手术、因勤勉敬业广受患者赞誉的张宗利医生,听说记者要采访拍照时,手术台前的他转过身来,像小学生要拍证件照一样摆出非常端正的姿式……记者能感觉到,这些长年在手术室默默无闻、辛劳工作的医生护士,心底里是多么渴望外人能多了解他们,多理解他们!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