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期刊评定暗藏猫儿腻

发布时间:2017-02-07 00:00:00 发布来源:文摘报 作者:郑晋鸣
     1月16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和《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C刊”名录中被剔除。对此,《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孙周兴、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当即作出回应,皆言当下学术造假盛行、期刊评定暗藏猫儿腻。   

   江苏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研究生刘菁指出,她曾将一篇论文投给一家核心期刊,不久便收到录用通知。但对方的修改意见却让她十分不解:“编辑要求我把文章中引用文献的来源全部改成他们的期刊。”

   “这主要与期刊评级有关。”苏州大学教授吴品财说,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影响因子为依据,被引用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简而言之,学术期刊的被引次数直接决定它的等级。因此,不少期刊为了“升级”,大搞互相引用、自我引用、有偿引用等私下交易,以此来提高影响因子。

   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社副主编刘京希说:“这种‘唯引用率至上’的评价标准导致形式取代了内容,大家一窝蜂地提高引用率,却忽视了学术科研本身。”

   苏州大学教授鞠英杰认为,有利可图是期刊造假的根本原因。据了解,发表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核心期刊的版面费为2000元左右,而“C刊”的要价则高达上万元。以此类推,越“高级”的期刊收费越高昂。只有斩断利益链条,才能真正根除期刊评定中的猫儿腻。“从短期看,可以成立一个专业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定期对期刊的质量作出评定。但要根本解决问题,还需要引进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而不是唯论文是从。”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