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学遗存,在明文史

发布时间:2017-02-23 14:29:05 发布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马滟宁

   谈及文化,不少人总有些片面的认识,以为宽敞的校园、崭新的大楼、高级的设备就能像工厂一样,高效地制造文化。殊不知,文化是由人产出的,而且“生产”周期冗长不固定。如果一定要明晰文化的产出条件,那么经久不变的外在环境、人与人之间长期而频繁的互动是必要的。有人、有学识,他们在一个熟悉的地方长期交流碰撞,文化自然就产生了。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山大不仅在山东首屈一指,在全国的排名也非常靠前,这些成果所仰赖的,就是山大百年来稳健、持续地培养出各学科的优秀人才,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周边一切的互动留下了无数值得铭记的碎片,把这些碎片汇总起来,就是我们要说的文脉山大。记者马滟宁 实习生孙倩雯



  文人墨客引领风骚



  谈及一所高校的文化传承,那些历史上知名的文人墨客,总是我们绕不开的主题。
  于公元1901年建校的山东大学,一百多年来走出了无数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学术名家:文学家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冯沅君、萧涤非;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诗人臧克家;历史学家王仲荦、张维华、郑鹤声、赵俪生、杨向奎、童书业、韩连琪……除了在各自的领域为后世留下思索外,他们本身的存在,更是已经化作曾经或求学、或执教的山东大学的重要文化符号。
  以老舍为例,多数人早在小学课本中便与他熟识,《我们家的猫》《济南的冬天》《养花》《林海》……透过字里行间细腻又不失风趣的文字初识这位文学大师。至于生活在济南的人,对他的故居更不会陌生,而这处老舍曾经的住所,便缘于他和山东大学的两段不了情。
  20世纪30年代,老舍曾两次应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之邀到济南执教,第一次为1930年7月——1934年6月,就任文学院教授和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离开后受聘到曾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期间老舍也始终与原山大同仁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并最终在1937年8月重返济南齐鲁大学。
  只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坐落于南新街58号的老舍故居已经是老舍在济南的第二处居所了。最初,执教中的老舍就住在齐鲁大学内的办公楼麦柯密古楼二层西南边的一个房间里,在这里,老舍创作出了以济南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只可惜,后寄与上海的《小说月报》的书稿在1933年淞沪会战中被焚毁,而麦柯密古楼也消失在1997年的火灾之中。现在的南新街58号,其实只是老舍1931年后与夫人胡絜青在济南的居住地,他们的大女儿舒济亦是在此出生。老舍流传后世的很多佳作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和散文《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等都是在南新街58号的西侧书坊创作出来。
  不似老舍与山东大学广为人知的深厚渊源,当代国内社会科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是山东大学校友。他自6岁起到济南,在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山大附中和济南高中(今济南一中)学习,后考入清华大学。
  别看只是中学阶段的学习,当时刚刚重建不久的山东大学集中了大批著名学者,附属中学的教师亦不例外,国文教师王崑玉,英文教师尤桐,史化老师祁蕴璞,伦理老师鞠思敏……正如季羡林后来回忆中所说那样:“我有意识的真正用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在国文老师王崑玉的影响下,季羡林对古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滋润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



  馆藏之宝,百年积淀



  当然,对于一所建校历史超百年的高等学府而言,其文化成就以及古朴的韵味远不止那些多已作古的近代文化名人。博物馆,可谓是另一种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位于山大中心校区知新楼26楼的山东大学博物馆,凭借山大考古学科80余年的历史,以及历届师生的田野考古作业和鲜活的出土文物,让这里的文化气息更显古朴厚重。
  记者辗转采访了山东大学考古学的三位教授,了解到早于1972年创建考古专业的山大,是国内最早建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40多年来,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包括陶瓷、青铜、金银、玉石、甲骨、砖瓦、墓志铭、钱币、书画等不同门类在内的校博物馆馆藏已达数万件。
  至于那些古代城址、墓地,虽然不在学校内,但都留下了山大人鲜明的印记。如时代距今5500-2000年前后,总面积近2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和重要的邹平丁公龙山城址,便是山大考古实习队持续多年、分6次挖掘完成的,除了城内近百座房屋基址、60余座墓葬外,最重要的就是五千余件遗物标本,其中一件刻有十一个“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更是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山大博物馆馆藏书画的艺术价值也不可小觑——明代的绢本《桃花书屋图轴》《山水图轴》、清朝的纸本《山水图轴》、绢本《起蛟图轴》《西亭秋色图轴》《水墨桃花图轴》《松荫听泉图轴》等,以及清代的《戴明说行书轴》《张在辛隶书轴》《鲁琪光行书四屏联》等,几十幅书画真迹,都汇集为这所高校百年积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同于展馆内单体文物倚靠考古挖掘而来,记者了解到,这数百幅古代字画真迹,均由山大老辈教授们捐赠而来:1990年,山大历史系(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连琪在其辞世之前,将自己半个多世纪收藏的珍贵字画共计91幅捐献给了学校;而曾任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52年后执教于山东大学的历史学家张维华,也为如今的馆藏捐献了几十幅书画珍品。



  新的文化符号还在继续



  当然,于任何一所高校而言,除了拥有或悠久或尚且新鲜活泼的历史之外,每年不断辞旧迎新的莘莘学子也为母校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乃至延伸出新的校园文化。
  山东大学的小树林,很少有人没听说过吧?其实,它还有个儒雅的名字,叫文渊林。无论是山大中心校区的文渊林还是洪家楼校区的文渊林,其中树木均由近百棵参天白杨围聚而成,风格别致,尤其是清晨,学生们总是早早抢占一席之地,伴随早起的鸟儿晨读,这也成为山大校园的惬意一景。
  到了2003年,这两片文渊林还正式成为了山大人心灵家园的文化象征。据悉,2003年5月27日,山东大学小树林文化论坛在这里诞生,时任校长展涛曾对小树林论坛有着这样的评价:山大的文化一定要有精神来支撑,因为精神才是文化的灵魂。自那时起,每周一期的小树林文化论坛内容无所不包,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充满思辨的人生哲理,丰富宝贵的人生经历……思想深邃的老教授在这里深入浅出地阐述学术观点,释放思想灵感,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在这里挥洒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如今,小树林文化论坛已经成为山大师生关注现实、交流思想、分享经历的良好平台,也是新山大开放办学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近些年,山大中心校区还相继建设了两个文化意味颇浓的广场:大成广成和稷下广场。之所以说广场也有文化味儿,还得从它修建背后的含义说起。“大成”,寓意“集各家之大成”,隐含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而这个位于中心校区正门口的中心广场,也是山大文化、礼仪及休读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广场南侧、校门后方的校规石,还是旁边8块刻有“礼”“乐”“仁”“和”“书”“数”“射”“御”等的正方形青铜地雕,都暗示着这所高校的文化品位,展现了百年名校的历史脉络与人文内涵。
  而为庆祝建校110周年而建的稷下广场,则被称为是“小树林文化”的延续。这个位于山大中心校区北门学生公寓东部的新建广场,取名自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稷下学宫”,明确了功能分区,利用齐文化墙、下沉广场和大型跌水,形成多个类型的交流空间、休读区和礼仪性空间,为师生提供了新的课余休憩与交流空间。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