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报2月27日讯 山东大学章丘主校区建设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目前,山大主校区建设又有了实质性进展。27日,有消息称,山东大学主校区建设框架协议举行了签约仪式,对此山大方面表示,将尽快发布相关信息。同时,2月19日、20日、21日,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趵突泉校区、兴隆山校区举行了三场济南主校区筹建情况通报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济南市章丘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宝燕出席第一场通报会,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等方面介绍了章丘概况,表示章丘是山大的绝佳选择,相信不远的未来,山大更好、章丘更好。
山东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宣传部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学校教职工、学生千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山东大学相关领导分别从“为什么建设主校区”“为什么主校区择址在章丘绣源河畔”“主校区建成后,如何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学生跨城实习与学业间如何平衡”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他欢迎广大师生通过学校公共邮箱为主校区筹建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悉,山大主校区确定选址章丘区绣源河西侧圣井地块。范围是东起零九路,西至圣井新城,南起经十东路、北至世纪大道,东临绣源河风景带,南临危山景区,南北长2.5km,东西宽2.4km。另据透露,章丘区承诺将临近该地块的近2000亩绣源河西侧风景带一并划归学校使用,纳入校园统一规划,为校园设计和规划及后续发展留足了空间。
学校计划今年2月-5月,完成主校区校园规划预研与编制工作,与济南市、章丘区商谈,签署相关代建协议;今年5月-2018年7月,完成主校区校园规划及各建设组团规划方案,报教育部批准,完成建设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2018年3月,主校区奠基开工;2021年6月,完成4000亩主校区校园建设(剩余2000亩作为学校发展储备用地)。
27日下午,章丘人论坛中贴出山大签约仪式的消息,并配有“山东大学主校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的图片。
这一消息引发众人热议,消息发出后短短3个小时内,就有5536的阅读量,并有多人跟帖。针对这一情况,山大方面表示将尽早发出相关信息。
主校区建设时间表
2017年2月-5月
完成主校区校园规划预研与编制,与济南市、章丘区签署代建协议。
2017年5月-2018年7月
完成主校区校园规划及各建设组团规划方案,报教育部批准,完成开工的各项准备。
2018年3月
主校区奠基开工。
2021年6月
完成4000亩主校区校园建设,剩余2000亩作为学校发展储备用地。
选址
2001年合校时就有意向建新校
曾考虑过彩石,但对炼油厂有顾虑
据透露,早在合校之初的2001年,省领导就曾要求山东大学相关负责人开展考察新校选址工作。山大相关领导也曾去浙江大学学习浙大合校以来主校区建设的经验,但最终未能落实。合校以来,山东大学曾多次进行主校区选址考察。
据透露,山东大学曾考察过济南东部邢村立交桥附近的彩石镇,但由于该地块北边是济南炼油厂,对该地块污染情况有所顾虑,没预见到济南市会计划把炼油厂搬走,更没预见到济南城市重心东迁速度如此之快,如今该地块已成市区,地价飙升至1200万元/亩。后来,长清区也曾邀请山大去兴建校区。
之所以建济南主校区,“山大视点”称,这是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学科融合,推动科研创新和发展新兴学科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
定位
新主校区将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具体学院整建制搬迁,不重复建新学科
根据山东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学校“统筹布局,一体发展”的方针,确定各校区在学校总体发展格局中所担承的使命和任务,系统谋划济南、青岛、威海三地各校区的功能定位,探索完善异地多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推动各校区协调发展。
山东大学主校区的定位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整合集成济南各校区的学科,建设覆盖文理工医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主校区;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将主校区建设成为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基地,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交流基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中心。
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此次山东大学主校区建成后,具体学院将整建制搬迁,不会再重复建设新的学科。
青岛校区二期2020年前建成
威海校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青岛校区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着力打造“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校区、全面开放办学的国际化校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性校区”。探索部、省、市共建新模式,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延伸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以延伸管理为主”的校区管理体制。据悉,2016年底,山东大学已与青岛市签署了青岛校区二期工程共建协议,二期工程由青岛市整体出资代建,今年开建,2020年前全部完成。到目前为止,学校没考虑往青岛校区迁入新的学院。已搬过去的六个学院作为学科种子在青岛发芽,以此为平台与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合作。
威海校区要根据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定位,在30多年办学积淀基础上,深入推进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以特色引领发展,以应用促进提高,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建设成为“面向亚太合作的开放型校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型校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型校区”。
老校
市内四个老校区将成新的创新点
为学生在市中心实习、生活提供便利
对新主校区建设原因,相关人士称,多年来,山东大学由于各个校园空间有限,公共平台不配套,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难点。
与其他同类高校相比,山大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学生住宿条件远未达到标准,许多教师没有独立办公室,硬件设施的窘迫影响了人才引进,物理空间的阻隔制约了整体规划,历史原因导致的资源不足与设施重复现象并存,办学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国内各高校都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山大处同一水平的高校都力争获取资源、抢占先机,以便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奠定优势。
山大2月14日在致校友的第二封信中提到,济南主校区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前,现有校园的使用不受任何影响。
对校区置换,学校的基本思路是,除原有兴隆山校区部分土地房产用于置换、租用的软件园校区归还济南市高新区外,其余原有校园原则上予以保留。山大主校区建成后,洪家楼校区、中心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等,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校园实际,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继续教育、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孵化园区、联合实验室等。
据介绍,学校保留的4个校区将产生大批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孵化园区等,并提供必要的食宿保障,将为学生在市中心实习、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学科改革
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山大排272位
主校区建成后将吸引更多人才
众所周知,山东大学拥有一批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的中坚学科,但同时缺乏顶尖的高峰学科,学科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不足。山大学科建设专项改革方案显示,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山大没有学科排名第1,排名全国前5名的学科只有3个。学校没有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也没有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按拥有顶尖学科的数量,山大在“985”高校中排名35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63位。有不少人担忧,山东大学是不是退步了?
山东大学学科建设专项改革方案显示,到“十二五”末,山东大学已有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位列全国高校第9名,其中,物理学、数学、生物&生物化学等学科排名全国前10,学校ESI论文总引用数位列全国高校第9名;根据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山东大学名列全球272位,中国高校第11位;在SCI收录中国学科领域科技论文机构排名中,7个学科进入前20,其中3个学科进入前10。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山大有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数学和考古进全国前3。随着学科建设加速发展,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明确,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更坚定。
据介绍,与其他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学校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硬件设施现状窘迫,学生在住宿条件上始终达不到“本科四人间、硕士两人间、博士一人间”的标准,许多教师至今无自己的办公室。主校区建成后,因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和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发展
600亩大学科技园将吸引大批实力企业
规划两条地铁线解决师生出行
山大不少毕业生都留在了济南。根据山东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签约毕业生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工作的比例分别为69.42%、15.06%、11.24%、4.27%。具体来看,留在山东就业的有3928人,其中本科生1162人,硕士生2318人,博士生448人。在山大2016届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里,接收100-299人的有齐鲁医院、浪潮集团等,接收50-99人的有山东大学、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立医院等,接收30-49人的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接收20-29人的包括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
不少市民担心迁校后学生的就业、实习等问题,相关人士介绍,学校没离开济南办学,仍可充分利用济南的所有资源。在交通方面,济南地铁(轻轨)M3、R2线规划已延伸至章丘圣井,济南市大东环在圣井立交交汇,此地块距济南遥墙机场45公里,距济青高速北线入口17公里,距章丘城区2公里,解决了师生出行和生活的后顾之忧。
与主校区一同建成的将有600亩大学科技园,将吸引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