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重视研究的基础与原创性

发布时间:2017-03-24 22:34:19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原创性研究同样不可或缺。而哲学社会科学又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基于学科特点的支持机制。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一谈,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基础研究与原创性研究在学术创新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贡献。

  邢占军:基础研究是相对于应用研究而言的,应用研究主要是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原创性则用以标示研究的创新程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大力倡导研究的原创性。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出发,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基础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也只有这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更为远大的社会理想,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邢占军: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主力军和重要阵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原创性研究水平,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研究的原创性程度,也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部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基础研究,特别是原创性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较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术研究问题导向不到位,创新意识不足。二是学科平台缺乏优化整合,科研团队和杰出人才培育滞后,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学术评价滞后,激励不到位,创新动力不足。四是部分学者缺乏“把冷板凳坐热”的执着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定力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建立起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在这方面山东大学有哪些举措?

  邢占军:就自然科学而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存在着相对便捷的转化路径。而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原创性成果,很难收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即便是社会效益也存在一定的迟滞性。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亟须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

  对哲学社会科学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实现发展理念上的突破。今年山东大学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力图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优化学科平台布局,提升建设水平;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和优秀成果产出的学术评价机制,有效发挥学术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