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在一起交流创业
创业者探讨创业经验
当我们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街头巷尾,这背后是无数创业公司正在进行资本的搏杀;当我们足不出户点一下手机就可以叫到美食,其实餐饮行业已经悄然被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外卖品牌颠覆……自2015年起,随着政府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人们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创业不再是一个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渗透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中。经过近三年的发展,伴随着创新创业服务从无到有,创客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看三年双创下的山东像素。 (文/图记者 陈心如)
学校两年多了5家众创空间 从允许休学到鼓励休学创业 近期,山东大学内举办了一场“创业与创投企业”专场招聘会,前来参与校招的多是别人眼里的“初创企业”,其中不乏摩拜单车这样的当红创业公司,据校方反馈,活动效果尚好,大学生对创业公司的认可度正在提高。
邓瑞恒是山东大学的大四学生,今年即将面临毕业,全程参与了这场招聘会的策划和组织。
2015年,邓瑞恒读大二,而在大一的时候,他就跟同学创办过家教网站,面向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线上、线下的辅导和答疑。“当时还没有创业的概念,只能算是一种实践,顶多算是做生意。”而随着政府大力倡导创新创业,他和同学们获取了更多关于创新创业的信息,“其实我们当时做的就是O2O模式,遗憾的是网站早早就关闭了,不然也能恰巧碰上风口。”
邓瑞恒说,学校其实有一些像他这样能折腾的学生,但大家以前对创业还稍显陌生,“当时学校里的气氛还是差一点吧!”
邓瑞恒创业失败后,在学校里做起了创业社团,定期搞一些创业活动。“其实从2015年起,学校里的创业氛围越来越好了,现在几乎每个学院都在搞创业比赛。”而让邓瑞恒感触最深的是,学校里有了专门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老师,“学校的职能有了变化,老师会主动的去做这些事情。”
除此,邓瑞恒还列举了其他的一些变化:硬件方面,学校目前有5家众创空间,负责的单位不同,兼具的功能也各有分工;政策方面,学校去年有了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但在此之前,可以休学,但没有休学创业的说法。“学校以前有休学的先例,我认识的一个学长,申请了延迟毕业,然后做了一年的创业项目,又回到学校完成了学业。”邓瑞恒说,这在当时算是特殊个例,现在却越来越被理解。
今年6月份,邓瑞恒即将面临毕业,他已开始了在36氪的实习,希望能将创新创业服务作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搭乘政策红利的风口 一个月能注册300多家公司
“我们算是财税行业的‘滴滴打车’。”两年前,苏剑辞职创业,做了省内首家互联网财税综合服务平台“找个会计”,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公司、代理记账、审计评估、办公租赁、创业辅导、孵化加速、再到投融资的完整闭环服务。
苏剑说,在这两年的创业过程中,他能深刻感知到创新创业的变化,“我们搭乘了政策红利的风口,也享受到了国家鼓励双创的优惠政策。”
2015年3月11日,苏剑注册了现在的公司,当时刚刚开始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刚刚开始,但都在向着利好的方向发展。”就拿注册公司来说,苏剑经历了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的过程,政府不断简化注册公司的环节,“以前注册一家公司需要跑很多部门,最快也得十多天,甚至几个月,而且还有繁琐的验资过程,现在注册公司已经很方便了。”
苏剑的财税业务从注册公司开始,又有别于传统的中介公司,“我们现在每个月能新接到300家公司的注册业务,然后又转化成我们代理记账的客户,注册公司的手续简化,有助于我们提高效率。”“找个会计”把中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对象,而他们又是其中的一员,从创业初期,苏剑和团队参加了不少有关创新创业的比赛,“国家鼓励创业,政府牵头组织的比赛也多了,给了创业团队更多的展示机会,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通过比赛,不仅增加了曝光度,苏剑还将一起参赛的初创公司都发展成了客户。
源于工作性质,苏剑和团队对创业政策有更强的敏感性,“随着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很多政府部门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只是有一些属于‘抽屉政策’,不去问就不知道,而且有些创业者缺少学习政策的主动性,往往知道后才恍然大悟。”
就资金方面,苏剑从团省委获得了鲁青基准贷款的支持,“其实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项贷款,相比其他贷款项目,利率要低,还有政府的贴息补贴。”除此,据苏剑总结,人社部门有一次性创业补贴,商务局对创新项目也有资金支持。
众创探索造血模式 双创服务不断升级 2015年,王勋泰结束了第一份工作,加入到海右孵化器,参与了众创空间的搭建过程,而团队中多数人最初对创业孵化也只懂得皮毛。“当年的11月份,众创空间才开业运营,前期进行了两个月的试运营。”王勋泰介绍说,在鼓励双创之前,济南乃至山东,孵化器并不多,而且民营的更少,“众创空间起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属于新兴事物,我们也是摸索了一段时间。”
如今,王勋泰已经成为孵化器的品牌总监,在他看来,这个摸索的过程,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们团队的创业过程。但他说,他们作为济南首批“吃螃蟹”的人,却又是幸运的。“国家从上到下都很支持,科技部门有专项的支持政策和补贴资金。”王勋泰列举,从孵化器营业至今,他们赢得了不少认可和荣誉,“济南首批‘泉城众创空间’评选,有25家孵化器拿到补贴,我们是唯一一家拿到全额资金支持的,在评分中获得了最高分。”
2016年起,众创空间经历了一波“关门潮”,省内有不少孵化器也如昙花般一现。“同行们逐渐意识到,创业孵化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补贴政策只能是锦上添花,还是需要我们能探索出自我造血的模式。”王勋泰说,他们团队去年经历了不少的转型压力,开始对创业服务进行升级迭代。
“创业者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场地。”基于此,他们将办公空间的服务,延伸到了六大服务体系,“财税、法务、人资、金融、媒体推广,以及知识产权六方面,通过专业第三方及自运营相配合的方式。”
据王勋泰介绍,他们如今已经有了4家众创空间,4家孵化器,发展成为了一家集团性的创业服务机构,并走出了济南,深入到了其他地市,及一些学校,“创新创业服务行业,随着双创兴起,经历过近三年的沉淀之后,将对专业化要求更高,有些政府主导的孵化器,也在寻求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来托管,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