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时的黄公渚
“人物一时重雁行(音hang),君家声誉旧无双。忆泛南国愁江浦,不许东家觑宋墙。惊草阵,擅词场,座中年少数潘郎。西风玉骨秋如许,莫更投诗赋吊湘!”这是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为黄公渚先生所作的词。黄公渚,在青岛生活了几十年的名家,名字却有点陌生,虽然关于他的文章这几年逐渐多了起来,连他的孙子黄毓璋先生都倍感欣慰,但关于他的细节,他的成就,却仍感缺乏。作为国立山大“五岳”(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高亨)之一,本期山大教授系列,我们尽力还原黄公渚,一位曾被遗忘,却不能不提的“无文凭”教授。
黄公渚(中)与夏敬观(右)
周礼选注 黄公渚山水画 匑厂文稿陈三立题签
少年才子寓青 礼贤中学文凭
1900年,对于中国来说,堪称内忧外患的一年,清廷岌岌可危,八国联军入侵,而这一年,对于国立山东大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山大“五岳”中的“三岳”同年出生,他们是冯沅君、高亨和黄公渚,祖籍分列祖国南北,高亨在吉林,冯沅君在河南,而黄公渚在福建。他们与山东发生联系的原因不尽相同,而最早的当属黄公渚,名孝纾,字公渚,号匑厂。
黄公渚的父亲黄曾源,字石荪,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因耿直敢谏,受权贵排挤,外放徽州知府,后调至山东,任青州知府,两任济南知府,清正廉洁。在黄公渚的幼女黄达的记忆里,“家里祭祖时,祖上画像都着顶戴花翎”,所以她推断,黄家应是几代为官。“青州,流寓荏苒十年”(《匑厂文稿卷四》),辛亥革命后,大批逊清遗老避居青岛,这座城市拥进了一批官员,黄曾源不算大官,但家境殷实。12岁的黄孝纾便随父亲寓居青岛,他们带着万卷古籍,住进湖南路51号。
黄孝纾与父亲同居“滨海一楼,朝夕相慰”(《匑厂文稿·序》),为藏书楼取名潜志堂,由于珍藏有《四部丛刊》《南北朝文钞》等典籍,与刘廷琛的“潜楼”及于式枚的“潜史楼”并称青岛“三潜”藏书楼。黄曾源学识渊博,诗文兼擅,非常注意对子女的教育。而黄公渚天资聪慧,“少治经学,喜考据,精训沽,善书画,少有‘岭南才子’之誉”,与弟黄君坦、黄孝绰有“左海三黄”之称,兄弟三人著有《黄氏三兄弟骈俪文集》。由于黄公渚“饱耽经史,洵一日千里之才”,“年始十四,已有惊人语”。他擅长画画,画风受到同乡前辈林琴南影响,以山水为长,同时也深谙古籍整理和版本目录。此时关于黄公渚的描述都是赞誉之词,但并非声名鹊起。因为他毕竟还是少年,他毕竟两耳不闻窗外事。后来,家里卖掉了湖南路的房子,在观海二路3号甲买了一栋较为局促的房子,以节省开支,一大家子搬了进去。
关于黄公渚的文凭,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说他仅仅是私塾文凭,有的说他毕业于德华大学,对此,青岛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怀荣告诉半岛记者,“黄先生毕业于礼贤中学,属于中学毕业”。
十年声名鹊起 十年寥寥几笔
1924年,青岛主权已回归两年,24岁的黄公渚开始在圈内真正地展露头角。这一年,他赴上海、南浔,一直到1934年回到青岛,十年间他的经历和作品,让人们忽略了他的文凭之短,完全将他归为名家之列,虽然他当时只有30多岁。
黄公渚赴南浔是受著名藏书家刘承干之聘。据《嘉业堂志》记载:黄公渚先生“1924年鬻画上海,旋被刘承干聘为秘书”。从自家潜志堂,到刘家的嘉业堂,黄公渚继续在浩瀚的书海中汲取古典文学的能量。
在上海,四方执贽请业者,接踵而至,“隐然为东南大师”(李宣龚《匑厂文稿·序》)。黄公渚也不再单纯埋头苦读,还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兼任教职,并结交了大量的文人墨客。1926年,黄公渚与况周颐相识,两人精研词章。1927年,他与陈三立、朱祖谋、潘飞声、夏敬观、吴昌硕等人雅集,以诗酒相酬唱;与夏敬观、叶恭绰创“沤社”。而《青鹤》与《词学季刊》两份杂志以及商务印书馆都出版有他的著作,足见他的国学功底不凡,如《匑厂骈文稿》、《周礼选注》、《钱谦益文选注》、《黄山谷诗选注》、《晋书选注》、《周秦金石文选评注》等。同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将黄孝纾列为骈文四大家(刘师培、李审言、孙益庵)之一,从而确立了黄先生在骈文史上的地位。
有趣的是,黄公渚的学生李昌玉《四清投缳的国学大师黄公渚》一文中,提到了在《青鹤》上每期都有黄公渚的《匑厂黄孝纾润例》广告,“当时在《青鹤》刊登广告,明示‘润例’的,都是大腕级的人物。黄公渚先生在30岁左右就和他们在一个档次上卖画卖字卖文了,可见其才华洋溢风采闪耀”。“在上海,经常有文人雅集,他们在一起做诗词写文章,最后,他们会选一位作品最佳者,为他们此次聚会作序,黄公渚往往入选”,刘怀荣教授告诉半岛记者。不仅文章,在绘画技艺上,黄公渚同样享有盛名。他效明沈石田、文征明、李流芳诸家,得黄宾虹指教,与汤定之相研,他还与黄宾虹、夏敬观等组成“康桥画社”,举办画展,颇受好评。
黄公渚的盛名传回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立刻向黄先生发出邀请,请他回到青岛任教,1934年到1936年,黄公渚在山大任中文系教授,1936年离开青岛。1946年再回青岛。这中间同样有十年的时间,他没有南下,而是北上,赴北京任教。“我记得父亲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曾担任过北京艺专校长”,黄达告诉半岛记者。不过,查阅黄先生的履历,有任教北京大学和北京师大的记录,并无关于艺校的记载,这十年,对于黄公渚先生的一生来说,记载较少。
崂山遍留踪迹 名流往来甚密
黄公渚从1934年来到国立山大,到1946年复校时再次回来,是国立山大的资深教授,他主讲“古今体诗及习作”、“词及习作”、“汉魏六朝文及习作”、“唐宋文”等课程,抗战胜利后在山东大学讲诗词及“目录学”。“他是没有文凭的教授,但是,跟一批一流的教授,享受一样的待遇”,刘怀荣教授说,他被称为“五岳”之一,就是很好的证明。
课堂之上,他精通韵律,喜欢吟诵,他的助教、青岛大学教授郭同文告诉半岛记者,“我于1953年考入山大中文系之后,先后听他讲过楚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隋唐文学。他经常在课堂上用古调朗诵诗歌,而且喜欢评名章佳句,能够充分还原原作的妙趣神韵”。郭教授记得,恩师特别喜欢谢灵运,经常让学生圈点他的妙句。
而课堂之下,黄公渚学偶像谢灵运,常到崂山感受山水之美,也因为酷爱崂山,自取别号为辅唐山(唐玄宗曾将崂山改名辅唐山)民。他的足迹踏遍了崂山,并有一部歌咏崂山的《劳山集》,收词137首,诗138首,游记13篇。“在众多歌咏崂山的文集中,地位独特,成就突出,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刘怀荣教授说,如果不是先生在中国香港的学生将其出版,恐怕又一本崂山著作会被埋没。
郭同文作为黄公渚的得意弟子,曾多次陪恩师上崂山,“黄先生对我说,他爱崂山,每年来崂山都能产生灵感,所以他常为崂山吟诗作画”。1958年秋,黄公渚带着郭同文一起观海山上的观海台。“在这里,他审查了我分析曹操《观沧海》的讲稿”,郭同文没有想到,这成了黄先生的最后一堂课。这年的9月下旬,山大中文系迁往济南,由于黄公渚身体不好,家中家眷又多,他又离不开崂山,校长成仿吾“破格”让黄公渚留在青岛,每年送两名研究生来由黄公渚带。
同事和学生搬走了,黄公渚并不寂寞。享誉上海滩的才俊,在青岛自然不在话下。他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旧体诗词功底,在国画界被尊为青岛第一人。曾与南北画家潘天寿、俞剑华、王雪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青岛解放后,启功、张伯驹、潘素、惠孝同等来青,都到他观海二路3号的寓所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是青岛著名的雅聚。他晚年在青岛,与赫保真、杜宗甫并称青岛画界三老。
1962年8月,京、沪、宁、鲁四地数十名著名国画家聚集青岛,一起研讨中国画风格。其间,于希宁等八位画家在黄先生家共同创作了一幅国画《秋光图》,分别画了礓石、桂花、菊花、鸡冠花、凤仙花、红果和竹子等。黄先生题词作跋诗中最后两句是:“自是一年秋光好,百花齐放占年芳。”
然而,两年之后,如此热闹、祥和的场面便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伤感。
匆匆告别人世 一生所藏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