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孔孟故里启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7-04-22 11:26:07 发布来源:新华社 作者:闫祥岭、娄辰
中国孔孟故里、儒家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日前正式启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加大对流存海外的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建立全球“汉籍”资源数据库。山东省委宣传部与山东大学19日联合召开“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启动暨领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通过了相关实施意见、发展规划以及全球汉籍合璧成果出版计划、出版保障措施等文件。会议决定将工程纳入《山东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作为文化经典研究阐释和出版工程重点项目,给予资金和项目等方面支援。典籍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历史原因,留存至今的中国古代典籍不少存藏于国外,日本、南韩、越南、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均藏有数量可观的中国古籍。这些中国古籍,国际上通常称作“汉籍”。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郑杰文说,境外所藏“汉籍”,是对国内存藏古籍的有效补充,其对于国内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这些“汉籍”中,既有中国内地已经失传的品种,更有缺藏的珍稀版本。由于偿索还这些“汉籍”原物一时难以实现,中国学界提出了“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这一理念,即通过扫描复制的方式,将藏于境外“汉籍”的高清图像带回境内。对此,境外的各个藏书机构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配合。2010年起,依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山东大学“子海”项目组对中国传统古籍经、史、子、集中的“子部”精华典籍进行整理,对传统子学进行研究。据介绍,项目联合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170余人,按照古籍整理、古籍影印、古籍研究及经典外译的框架,最后将形成《精华编》《珍本编》《研究编》。针对海外“汉籍”最丰富的日本,山东大学先后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内阁文库、宫内厅书陵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东京大学图书馆和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等藏书机构实施“汉籍”数字化复制工作。2016年,“子海”项目推出《子海珍本编·海外卷(日本)》32册,计150余种国内缺藏的“汉籍”珍本,作为“汉籍合璧”的首批成果。学界认为,“子海”项目组在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提供了新的范式。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刘跃进说,这一项目在整理体例上统一要求,成果内容上统一把关,研究体系上统一规划,成果交付后统一审读,体现了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特色。从2014年至今,山东大学与全球近二十家著名图书馆或藏书机构签订“汉籍”数字化回归合作协议。山东大学多次派专家驻国外图书馆调查和遴选珍稀古籍以求出版,并建立全球“汉籍”资源数据库。正在建立的《全球汉籍目录数据库》第一期录入书目19万余种,逐步链结国内外各馆相关图像。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介绍,在前期“子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山东推动包括经、史、集在内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研究整理,更是实质上的创造性工作,用更完整更全面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通过这项工程,可以把全世界相关文化及科研单位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更好地整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