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妙手仁心 撑起患者“脊梁”

发布时间:2017-04-26 17:00:00 发布来源:生活日报 作者:董昊骞

     作为人体的“支柱与栋梁”,脊柱被称为我们的“第二生命线”。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从业二十载,如今的脊柱外科主任高春正给了无数患者第二条生命线。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回忆起来却又仿佛发生在昨天。
  □记者 董昊骞

老师眼里·他是自改高考志愿的“叛逆学生”
  笑容可掬,颇有学者风范的高春正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的“领头羊”。尽管已经离开故土在外生活了35年,还是能听出平度人憨厚朴实的口音。
  1982年,和千千万万学子一样,这个平度小伙儿面临着高考填报志愿的抉择。由于成绩优异,老师为高春正填报了“山东工业大学”。他却心心念念地想要治病救人,自己将志愿书上的学校改成了“山东医学院”(后改为山东医科大学)。
  “就是对学医很感兴趣,小时候看到家乡有人生病很痛苦,医生却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觉得很有意义。”怀揣着治病救人的梦想,这个平度小伙儿开始了和医学打交道的日子。
  大学毕业时,恰巧赶上了山东医科大学推出的留校考试,高春正考试后被分配到了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现在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1997年,年轻的高春正来到刚刚建院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立志成为一名优秀医生为更多人减轻痛苦的他,在这里正式成为了一名骨科医师。从开诊时仅有6名骨外科医生,到如今仅脊柱外科就有14名医师的规模,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的发展历程恰恰正是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想起20年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刚刚建院时的情景,高春正仿佛还历历在目。“刚开始创业,条件肯定不那么好。”甫一开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整个外科都在一起办公,后来发展为拥有了独立的骨科。随着医院规模越来越大,骨科也分成了两个科室,如今则演变为四个科室。

同事眼里·他是一心扑在手术台上的“拼命三郎”
  事实上,高春正的工作热情不仅体现在年轻时。和高春正邀约采访,是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在他办公室一旁的小桌子上,还有不少同事与他没吃完的油条和已经凉透了的小米粥。“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吃饭没有正点。”看到记者盯着一旁小桌子的桌面,高春正解释说。
  脊柱外科是一个以手术为主的科室,也就使得这群白衣天使们自己挨着胃病为患者治病救命。有时他们要在X光底下操作,必须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最长的一次手术高春正站了八九个小时,下台后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一次次的脑力和体力高度集中,也使得他们有些神经脆弱,在手术室时却已经完全感觉不到肚子饿或者想去卫生间等生理反应了。甚至有时工作了一夜,第二天排了手术也照样去做,还得和精力充沛时一样把手术做好。“只要到了手术台上,就跟进入另外一个模式一样,哪怕再累一做手术反而精神了,我们不能愧对患者的信任。”
  手术台上精神高度集中后,下台一松懈,疲劳就会成倍席卷而来。“虽然累,但是做医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回想起自己的患者,高春正的嘴角微微上扬,“有一次我去东营开会,走在马路上突然有人跟我打招呼,当时我都愣了,还是人家跟我说是我的患者,现在已经恢复得很好了,感谢我当时给他做手术。那时候心里真是高兴又自豪。”
患者眼里·他是济世救人、来者不拒的好医生
  让高春正高兴和自豪的又岂止是这一位患者。还记得一位101岁高龄的老人,在3年前把股骨头摔坏了,老人的儿孙认为如果一直让老人卧床,不仅会击垮老人的身体,更会让她自己心灰意冷,“整天躺在床上,连翻身都要别人帮忙的日子过久了,也许老人最终会丧失生活下去的勇气。”但是孝顺的儿孙想看到老人继续健康生活并期待着为她过百岁大寿,于是他们找了许多家医院希望医治好她的股骨头。
  然而,由于老人高龄,骨头和中青年人有很大差距再加上不能在手术台上待太久,手术难度陡然加大,很多医院都不愿收治她。最终,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省城济南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找到了高春正,他什么都没说就收治了老人,保证稳、准的前提下,加快手术速度,将一台需要大约2小时的手术压缩在40分钟之内。同事们都在感慨:这需要何其熟练的手法和对人体结构的熟悉啊!
  手术很成功,老人也很快清醒了,并在回到家乡后让家人准备了胶东大饽饽和烧鸡送给高春正,高春正不收,老人的孙子却坚持这是奶奶的一片心意,并于老人百岁大寿时邀请高春正参加。“不仅是那些胶东大饽饽或者百岁寿宴让我感动,而是看到老人在术后恢复很好而且对我们医院、对我们科室、对我个人非常认可让我特别感动。”
  其实,患者在让高春正感动的同时,他也在感动着患者与同事们。多年前,高春正收治了一名因骑摩托车摔成了脊柱受创的19岁小男孩。在把孩子送到医院后,其父母撒手不管了,半大小伙子正是能吃能睡长身体的时候,他却在脊柱受创做了手术后整天啃着馒头就着咸菜。高春正一看心里就受不了了,自己给他买了鸡蛋、牛奶让他补身体。“还记得那时候那个桀骜不驯的小伙子吃着鸡蛋的时候眼泪一滴一滴往下落,打在了病床的床单上。我们也都特别感动,拥有仁心的医者才是真正的好医生。”脊柱外科宋医生说。

下属眼里·他是刀锋锐利、内心柔软的“大家长”
  在手术台上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高春正在同事们眼中却是一位“大家长”,工作管理很严格,生活方面却又很随和。“主任这个小桌子上都是我们吃的东西,大家都把他办公室当休息室了。”年轻的张程医生家乡在湖北,毕业后独自一人在山东打拼,高春正体谅他离家千里的不易,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都会多多照顾他。
  就是这样一位拥有着柔软内心的好医生,对面对外界“诱惑”时却变成了“冷心”之人。从医30载,老乡聚会、同学聚餐等各种各样的聚会,高春正都很少参加,对他邀约的老乡、同学们也从最初埋怨他不到场,变成了高春正偶尔出席一次大家都觉得是意外之喜。
  就是这样一位不管多大、多难的手术都难不倒的业界翘楚,在面对记者请求讲述一个他救治难度最大的患者故事时,面上出现了略微窘迫的神情,右手轻轻抓了下头发,“我们救治的患者太多了,在我们看来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最普通的工作。”
学生眼里·他是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好导师
  高春正除了日常治病救人的工作外,还担负着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的任务。作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他已培养了二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
  高春正的学生们,有的留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工作,有的毕业后去其他医院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有的出国继续深造。其中有的已经成为了副主任、副教授,成为独当一面的医学人才,也有了自己的学生。但无论是留下的还是离开的,提起他们的导师高春正来,都是满怀着敬意和感激。
  研究生小杨来自河南,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完成了三年的硕士学业后,回到他的家乡郑州工作。小杨说,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学习的日子是艰苦而温暖的。高春正对学生并不严厉,也并不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任务,但他每天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的工作状态,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们,让学生以他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懈怠。但是在生活中,高春正同时给予了学生们父亲一样的关怀,贴心地为学生提供生活的便利。小杨回忆起读研时候的日子,说“在临床的时候,导师总会想着给我们订饭订菜,即使后来去实验室做实验,渴了饿了,就会回到导师的办公室,那张小桌子上,总会有一些给我们留的好吃的。”
同行眼中·他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业界先锋
  在微创手术日益流行的当今社会,很多医院都打出了“微创”的牌子,高春正则是当之无愧的脊柱微创手术先驱者。早在2000年,高春正就开展了省内最早的椎管镜技术,并且在之后的临床治疗上更加精益求精。2005年,在他的带领下,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在全国脊柱外科手术范围内真正做到了治疗上的无盲区、无盲点,在行业内塑造了典范。近年来,高春正更是率先开展了“椎间孔镜技术”“纤维环缝合技术”“皮质骨螺钉技术”“超声引导下脊柱手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新技术。为了引进这些技术,高春正亲自带领团队远赴日本、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家的高端医院观摩学习。
  微创技术是外科发展的方向,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然而,现在社会上不少机构盯上了微创这块蛋糕,哪怕打个封闭也表示自己是做“微创”,行业内乱象让高春正忧心不已,他建议患者诊疗前往正规医院,正确评估病情,是否适合做微创手术,适合哪种微创手术,千万不要被街头广告中吹嘘的“微创技术”蒙蔽了双眼,耽误了病情。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