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发布时间:2017-04-25 03:27:00 发布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马滟宁

彭敏在讲座现场

  年后,随着各式文化类节目的走红,那些出自各大知识比拼擂台的学霸们,成为了大众关注的新方向。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名、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彭敏,来到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讲述他与唐诗宋词的不解之缘。在这次题为《诗词之美,点亮人生》的讲座中,彭敏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回顾了自己读诗、写诗、“赛诗”的种种经历。 记者马滟宁

  与诗结缘,最初竟是因为穷

  与大多数讲座不同,《诗词之美点亮人生》的开场非常活泼——彭敏以选择5位现场听众,和他一起做命题“传花令”对诗的方式开始了讲座。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比拼,彭敏再次展现了他对于诗歌的熟识和涉猎广泛。

  对于这样的诗歌“天才”,大家都很好奇,他对于诗歌的兴趣起源。“我喜欢诗词,说起来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彭敏说。这个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比赛“飞花令”环节中以一敌众击败二十五位选手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小时候出生在一个村子里,因为家里贫困,虽然他也喜欢钢琴,但连一本2.98元的《格林童话》都买不起,他“只能选择文学,选择诗词,因为诗词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也不需要老师带领,只要你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幸运的是,虽然不富裕,但在学校工作的父亲依然尽他所能为彭敏提供了看书的条件。彭敏说:“如果不是我爸爸,我后来的人生,包括我的事业发展方向可能都跟现在不一样。”

  此外,彭敏还不忘调侃自己,称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家里能够给他提供的书根本不够看,他甚至还偷拿过妈妈开的小卖部的钥匙,以请同学们随便偷吃零食的方式,换取书籍。“这些‘偷’来的书里还有《外国文学史》,可以说那就是我后来喜欢研读外国文学的启蒙。”对此,彭敏调侃自己现在“出口成诗”的人生简直就是“偷来的”。

  当然,外在环境也是促成彭敏对诗词狂热的重要原因。他表示,后来自己开始尝试创作诗词,一个很切实的原因就是80后在小时候的价值导向多是才子配佳人。“那个时代的人有一种想象,一个人有才华便可以得到异性的青睐,所以我就去搞诗词创作,搞文学创作。”彭敏笑言。

  一再坚持,命运最终被诗词改变

  只可惜,当彭敏长大后,发现似乎上世纪80年代诗歌文学为王的风潮已经过去了。

  彭敏说:“因为喜欢诗词,大学时我就选择了就读中文系,期间也曾给心仪的女生写过诗,但没有得到回应。毕业后去了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工作,但这么多年以来,我却清晰地体会到文学在当今社会中长久以来都处于比较边缘、不被看重的位置。”讲到这里,彭敏还回忆了他首次拜访曾经的女朋友家人时,因为获悉了自己的职业和收入,最终在对方父母的反对下无奈分手的辛酸往事。

  为此,彭敏也曾踌躇过,整整四年不再理会唐诗宋词,而是以“成为专业股民”作为自己的新目标,不过最终以投资失误惨淡收场。

  好在,彭敏还是在文学中找回了自己。“我喜欢读诗人的自传。当我在看大诗人们的人生故事的时候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缺点,如果我们不避免,就可能重蹈覆辙,他们的缺点对我们来说是警醒。同时,他们人性当中光辉的方面以及性格中积极的部分,也能够成为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和支撑。”彭敏说。

  此外,各种诗歌赛事中所取得的成绩,也让彭敏找回了自信。或许很多人是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后才了解了彭敏。但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加电视节目,在此之前还参与了《中国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多个传统文化节目。也因参加电视节目,他的微博“彭敏同学”已经有了逾7万粉丝的关注,商业机构也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继续在《诗刊》杂志担任编辑。对此,彭敏认为,自己的性格偏于悲观主义,同样一件事一个境遇,可能别人的感受会比他光明不少,他还是更愿意与诗词、与文字打交道,并从那些过往的佳作中体会满满的快乐。

  至于今后,彭敏说:“除了读诗和写诗,目前我正在拍摄一些解读诗词的资料,也想要写小说、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