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开放的新闻生产:职业新闻人的机遇

发布时间:2017-05-18 09:07:34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任媛媛

    2016年3月,腾讯总编辑预言:“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年到2018年下岗,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能下围棋、能写稿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新华社于2015年11月上线了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可以写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

穿越“技术决定论”的迷思,我们不禁要问:“新媒介真的会让传统写稿人失业吗?”笔者认为,无须对职业新闻人的前景过于悲观,新媒介技术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改变的契机,这一机遇便是“开放的新闻生产”。

 

线索收集:专业业余相结合的模式

  以往,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多采取封闭形式,专业性的新闻从业者垄断了新闻内容生产线,属于专业生产内容(PGC)。然而,随时随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到达“第一现场”、抢占“第一落点”的往往是拥有“自媒体”的事件亲历者或当事人。2011年日本地震之后,移动通信网络出现拥堵,以推特、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信息集散的主阵地。今天,社交媒体为新闻生产带来了两个关键性概念:用户生产内容(UGC)和消费者产生的媒体(CGM)。一方面,通过技术赋权,UGC和CGM带来了“人人握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消解了职业新闻人原有的专业主义和权威地位;另一方面,用户比职业新闻人更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有时比记者、编辑获取了更多的事实和真相。用户生产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媒体线索收集的过程中,用户与专业记者最终汇流,形成PGC和UGC相融合的内容生产。

  《赫芬顿邮报》从2007年7月开始启动了名为“Off the bus”的美国大选报道项目。该项目最大的特点即征集平民去报道美国大选新闻。对报名参加者,项目的组织者每周都会发给他们一个报道任务分配表,并告诉他们新闻报道的一些规则。在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超过1.2万人参与了该项目,其中包括1700名作家。这些分布在美国各地的平民记者将他们填写好的表格发回网站,由编辑根据收集的信息编发新闻消息。这种“分配式”的新闻报道把信息的数量优势累积成信息的质量,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细节,发现专业记者所遗漏或者根本无法到达的角落。

该项目的策划者和负责人阿曼达·米歇尔指出,他们发现了一个可行的“专业—业余结合”模式,这种模式不会取代传统的编辑部,但如果认真对待、妥善使用,这种模式将从根本上延长专业新闻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因为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雇佣如此数量且分布广泛的记者队伍,开放的线索收集实现了聚沙成塔的功效,而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新闻人起着策划、组织、统筹的关键作用。

 

新闻采写:记者编辑主导下的“用户生产内容”

  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微博等UGC形式,对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缺少把关人与组织者的“个人化”内容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的缺陷。因此,开放的新闻生产一方面以UGC为基础,另一方面将UGC纳入记者、编辑的主导之下。

  2009年,英国爆出政客选举开支丑闻,为了回应民众对政府官员花费的质疑并践行信息公开的承诺,英国在线公布了100万份支出情况的扫描文件和收据。英国政府原本以为这一“透明”举措会使质疑之声终结,毕竟100万份材料的审核复查是需要耗费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的,这对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卫报》创建了一个开源网站,邀请读者一起调查英国议员的消费情况,共有两万多名读者参与了这次调查,17万份记录在80个小时内就被检查完毕。而在2011年伦敦骚乱事件的调查中,《卫报》同样以众包的方式组织社区调查、跟踪社区民意。2013年,《卫报》推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手机客户端,成为组织用户、调动其参与采写的又一举措。

《卫报》通过公开制作新闻的数据,组织用户进行开放的新闻生产,将过去信息接收终端的读者前移至新闻生产前端,调动用户智慧,将原本分散的UGC内容整合为系统性的新闻报道,使UGC实现由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提升。这一新闻生产领域的“兼容”,有着更为深刻的长远意义:《卫报》的记者、编辑由原本的作者转变为主题发布者、内容组织者和报道整合者, 而读者则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报道参与者。基于新闻生产模式和兴趣共同体的连接赋予了用户“主人翁”的角色认同,强化了用户的“深度卷入感”与存在价值感。职业新闻人则在尝试将业已积累起的新闻敏感与职业训练,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用户体验相结合,有组织地调动用户智慧,采写出富有个性、有特色的报道。

 

新闻扩散:职业新闻人与社交媒体的深度互动

  以参与、对话和社区化为特征的社交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当下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信息接收及交流方式。《华尔街日报》数字网络总经理阿丽莎·博文曾就年轻一代的媒体使用习惯做出总结:“年轻人不阅读报纸和看电视新闻,他们不再参与周边世界,但是社交媒体的开发使得年轻人更乐意参与,只是显示方式的不同。”

  《纽约时报》和《卫报》试图借助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实现自身新闻的病毒式传播以及影响力的几何式增长。根据潜在客户资源拓展公司(Netprospex)的统计数据,平均每4秒钟就会有一条《纽约时报》的原创新闻在推特上出现。《纽约时报》主观上不会、客观上也不能忽视这一拓展受众、提升影响力的渠道。为此,《纽约时报》集合时报文章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推特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谷歌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研发出名为“我们阅读,我们上微博”的新闻客户端,该客户端将《纽约时报》在推特上点击率最高、用户回帖和引用次数最多的报道以图形形式展示在谷歌地图上。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地图上的图形查看到相关报道和推特评论。以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因其裂变式传播、几何式增速的特性,成为《纽约时报》通抵用户“数字家门”的优先渠道。

  而在新闻扩散方面,《卫报》在网络终端的每一篇报道最后,都设置了“一键分享”按钮,用户可以将浏览过的新闻分享至脸书、推特、谷歌+等多个渠道。“分享”按钮的设立,避免了《卫报》自营网站或新闻客户端的资源投资和有限收益。通过借力业已成熟的社交媒体渠道,《卫报》走进了更多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交际圈,其新闻扩散方式由直线式转为裂变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