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卫东主任亲切询问患者病情。

□记者 秦聪聪
一说到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往往就会联想到各个脏器老化衰退,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同时患有多种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等,经常还伴有老年人群独有的老年病,包括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睡眠障碍、慢性疼痛、步态异常、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抑郁、痴呆等。
蒋卫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干部保健科/老年医学科的当家人,平日里和她打交道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甚至不少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而她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这些老人进行综合评估,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在延长生命时间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用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仅要追求长寿,更要让他们活得有滋有味!
蒋卫东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干部保健/老年医学科主任,兼任山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诊断学分会委员等。擅长心血管疾病以及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主要研究方向是缺氧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目前承担山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迄今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3篇,参编专著2部。
处理多器官衰竭得心应手 多年来已经练就一手绝活
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让蒋卫东在急救尤其是处理多器官功能衰竭方面练就了一手绝活。
日前,72岁的张大爷因为胸闷胸疼、憋喘被120急救车送到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蒋卫东闻讯赶到时,发现病人的血压非常低,已经进入休克状态,身体状况甚至已经不能耐受去做一次CT检查。
果断给予升压、强心等紧急抢救措施后,张大爷的病情有所好转。虽然被确诊为心肌梗死,但蒋卫东并没有立即为其安排手术。对此,她的观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硬化程度就越高,加上张大爷本身血管狭窄,所以张大爷不适合植入支架。而尽快找出张大爷此次发病的原因,对症治疗,才能改善他当下的状况。
经过仔细追问病史,蒋卫东很快发现了端倪。“入院前,他已经发烧三天了。”检查发现,张大爷全身炎症反应活跃程度的降钙素原指标特别高。经验丰富的蒋卫东考虑感染性休克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当即决定为其进行抗感染治疗。
由于病人血压太低,需要随时监控血压。蒋卫东就坐在张大爷床边,一手摸着他的脉搏,随时关注着病情的进展情况。蒋卫东事后告诉记者,对于休克病人来说,可能会出现血压的假性升高,仪器不能分辨,但脉搏却是血流动力学里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就这样,经过20多天的治疗,张大爷病情一点点好转,最终顺利出院。
曾有一名做过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患病后一直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以防血栓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本次患者因剧烈胸痛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同时住院期间又被检查患有结肠癌,“主动脉夹层有破裂出血的风险,结肠癌最大的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需要停服华法林,但如果停了华法林,患者置换的金属二尖瓣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如果继续吃华法林,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那可能就无法挽回。”病人一时陷入两难的境地。
经过反复研究后,蒋卫东果断建议其停掉华法林,“不是停药就一定会出现血栓,但做这个决定,必须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了解。”蒋卫东解释说。
脑梗塞患者面临手术但血压居高不下怎么办?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现肠梗阻,还要不要手术?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累积和医疗水平的进步,蒋卫东如今在处理多病共存、多器官功能衰竭方面已经更加得心应手。
蒋卫东说,对于老年人来说,小小一场感冒或是一次腹泻,或许就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继而威胁到生命,而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曾有一名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患者,由于其高龄,症状隐匿,直至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才被发现,化验检查显示其白细胞数目显著升高,降钙素原显著升高,提示严重感染诱发代谢性酸中毒并出现感染性休克,随之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离世。“如果早期发现感染,通过积极抗感染治疗,这个患者就不会出现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可能就不会去世。”这名患者的去世至今让蒋卫东深感遗憾,同时也时刻警醒着自己。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呼吁给予他们更多精神关怀
和老人打了几十年交道,蒋卫东也有了很多感慨。她说,老年人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器官功能减退,储备能力下降,往往同时患有多种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骨质疏松和肿瘤等,并伴有老年人独有的老年综合征,包括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睡眠障碍、慢性疼痛、步态异常和跌倒、营养不良、尿便失禁、便秘、衰弱症、肌少症、抑郁、痴呆以及多重用药等。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病症,而要将其当做一个整体看待,进行综合评估。
“同样是胸痛,其原因有很多种。明确诊断,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蒋卫东举例说,作为医生,首先要凭检查结果和临床经验帮患者明确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然后开药,告诉患者这些药该如何服用;最后,还要告诉患者这些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蒋卫东坦言,老年人除了生理上的各种疾病困扰,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心理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老年医学专业的医生,要想找出病因,首先得跟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病人交心。譬如,患者描述一个症状时,医生要考虑到其产生的各种可能性,甚至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器质性疾病。譬如最近接诊了一名慕名而来的患者,凭借经验判断,这是一名焦虑症患者,蒋卫东只是为其做了心理疏通,开了一点常见的抗焦虑的药物。“其实,和老人聊聊天,拉拉呱,排除一些心理障碍,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鼓励,自然就话到病除了。”
周末查房多年来都雷打不动 她说要对得起这份性命相托
记者前来采访时,蒋卫东刚刚熬了一个通宵,眼睛里还泛着红血丝。原来,一名患者凌晨突发急性心梗来院治疗,她急匆匆从家里赶到了医院,一直折腾到后半夜才稍微稳定下来。而接着又是连轴转,开始面对新的忙碌的一天。不过,对于蒋卫东来说,这些事情都是家常便饭,实在不值得一提。
1992年,蒋卫东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工作,并最终成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的一员。当时,时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的鹿庆华教授每天晚上都会赶到病房,查一遍房,看望每一位患者。正是被鹿庆华的这个细节所感动,更在耳濡目染中学习着,也就是从那时候至今,每个周末,她都会专门抽一天时间来医院查房,这已经成为她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而且,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下班后在任何时间接到同事的求助电话,蒋卫东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遇到危重患者,蒋卫东都会整夜守在病房,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