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本报高考交流群部分学生和家长走进山大齐鲁医学部,实地探访校园 记者王晓峰 摄
当医生苦、念医学院累,似乎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年年都有一大拨高分学生念着医学生誓言步入医学院。昨日,山东商报高考交流群的一百多名学生和家长来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看看这个学霸扎堆儿的地方到底为啥那么有尖子生缘? 记者杨紫慧
齐鲁医学堂培养“医生科学家”
“这个地方有些特殊,招生量不大,毕业量更少,但大家年年问的最多。”这个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教务处处长刘传勇口中特殊的地方名为“齐鲁医学堂”,每年约有30个人可以进入这里,单独编班,本博连读。
刘传勇说,这里真正承接了老齐鲁大学医科的培养传统——少而精,它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医生科学家而不是一般的医师。有家长对“医生科学家”这个概念不理解,刘传勇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些在医院一直也挂不上号,花了300块钱还得等若干天的那种大夫。”他认为,要想进入这里,最重要的是不能缺少“志存高远有志于成为医生科学家”的信念。因为一般医学生在本科期间的住院医师规培,医学堂的学生需要博士毕业后才进行。
此外,“齐鲁医学堂”不在本科报考时直接录取,而是入学以后从5+3一体化培养的学生中进行筛选。其中,这里的5+3一体化培养不包括儿科、口腔,只是指临床医学的5+3一体化培养。“老师们进行面试,主要是通过考察学生们的答题思路,看看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如果学生是提前批报考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的话,成功率往往比较高。
“排名多少可以报提前批呢?”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这个“科学家预备役”的招生情况。刘传勇介绍,根据往年的临床医学5+3的提前批招生情况,最好不要突破4000名,“要是考进了前1000名就来我们这儿吧!”
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
昨日的交流提问环节,一个来自本届高中毕业生提出的问题,让山大教授现场就抛出了“你应该来学医”的橄榄枝。这位同学也表示学医一直是她的理想。她说:“我了解到,最近十几年国外开展了以器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山大是以器官为导向进行教学还是用传统模式,如果是后者,那跟国外以器官为导向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面对如此专业的问题,老师在感叹“看来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向其做出了解答。从2008年开始,山大齐鲁医学部就启动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器官系统教学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按照临床疾病来学习,从病种出发,讲述一个心脏病把心脏功能、结构、病变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所有知识串起来了。而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以研究为导向的课题教学,从2017级开始这种模式将推广到180个人的5+3培养中。
此外,大学期间的海外交流也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刘传勇老师在回答家长提问时说,学校对学生的本科教育进行双语教学,目前学校推动的本科海外交流项目为三个月左右的访学,一般是大二、大三的暑假到海外的高校进行访学,而海外实习则需要第五年的时候进行。当进入研究生阶段,海外交流则与导师和学校的项目进行挂钩,往往是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科学研究项目。
据介绍,山大齐鲁医学部每年的本科招生一般不超过800人,本硕连读210人左右,学校每年招收1000名左右的硕士和180名博士,呈现了研究生招收数量超过本科生特点。
珍贵的“大体老师”
虽然夏至已至,暑热初始,但在齐鲁医学部校园内,古树已经将浓荫洒满路旁。据校史馆的同学介绍,老舍当年就是在这里创作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等大量优秀作品。不少参观的同学和家长刚刚感受了齐鲁医学部的内涵,转眼就又被她的“颜值”所吸引。
长柏路上,十二座西式别墅楼,从东到西一字排开,一位刚高考完的学生说,校园的楼“古色古香”,她就想在这样的地方念书。据齐鲁医学部徐延宝老师介绍,校园内的建筑主要由英国传教士卜道成筹建,颇有建筑艺术价值,堪称近现代建筑的博物馆。
当走到教学一楼时,徐延宝老师停下脚步向参观的同学和家长说,学校的人体解剖实验室就在这个楼上,不少珍贵的“大体老师”都在这里。“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遗体捐献者的躯体,让医学界的学生们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这些都是学校的老师多年来各处搜集的,有的是捐赠的,有的是购买的,这些对于医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也一直想对其安置空间进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