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你以性命相托 我当倾心以对

发布时间:2017-06-19 05:07:41 发布来源:生活日报 作者:董昊骞  张家蔚

  

    □记者 董昊骞 实习生 张家蔚

  身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的郭建强,如今已过天命之年。他笑言,自己这大半辈子都在为三个字奔波——消化道。

  为了掌握更先进技术,这些年来,他始终未停止前进的步伐,先后前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医院等深入学习和研究。“你以性命相托,我当倾心以对!”这既是郭建强的人生座右铭,也成了他的真实写照。

屡屡救人于危难之间 成就感满满都来自病人

  时光回转到10多年前。年逾七旬的杜晓(化名)突然出现恶心、呕吐,随之大量呕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

  当时正在外地出差的郭建强听到消息后,马不停蹄赶回医院,经过初步分析,他决定为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

  但郭建强很清楚,急诊内镜检查风险极大,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呕血加重、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随时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做这个检查,杜晓基本也就没有生还希望了。做,还是不做?郭建强毅然选择了前者。万幸的是,手术非常成功,杜晓最终闯过了鬼门关。

  “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当倾心已对,怎敢言辛苦?”这是郭建强常给他的学生和科里同事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始终践行的人生准则。就像当年诊治即将临盆的孕妇韩笑(化名)一样,因为在妊娠37周时急性妊娠脂肪肝,被迫进行了剖宫产手术。不料,孩子生出来了,韩笑却出现大出血,医院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形势十分危急,韩笑的丈夫哭着央求,“医生,求求你救救她!”“孩子刚刚出生,不能没有妈啊……”“救!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一定要救!”经过一系列抢救,韩笑的命保住了。而这仅仅是他救治的无数危急病人中的一二例,对他而言,最大的动力和成就感来自这些病人的康复。

见证科室成长之路 难忘当年创业初期艰难场景

  对于刚刚迎来20岁生日的山大二院来说,同年入职的郭建强算得上是医院的“元老”。

  “1997,医院刚刚开诊,消化科虽然有四五十张床位,但是住院病人只有八九个,科室设备也很简陋,更别提有专门的内镜室了。”面对诸多困难,郭建强没有选择退缩。

  在当时,对于消化内镜的重要性,社会的认可度都不高。“内镜对于消化科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武器。”曾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的郭建强清楚,内镜将来必然成为引领消化内科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此时医院刚开始运转,想花一大笔钱购置价格不菲的设备谈何容易?郭建强很快想起了一个人,此人过去是北京某医院的消化科医生,现在担任一家国际品牌医疗公司的负责人。

  最终,对方被郭建强的诚意打动,承诺先“借”给他一套内镜。于是,郭建强带领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就从最初“借”来的内镜起步,开启了科室建设之路。

  从最初的几个患者,到后来的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山大二院消化内科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医院乃至省内都响当当的重点科室,被评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尤其在消化道肿瘤病因、癌前病变、发病机制等方面造诣颇高。但郭建强直到今天都忘不了当初创业的艰辛,对现在的来之不易也是格外珍惜。

把国外先进术式带回来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走到今天

  1985年大学毕业后,郭建强进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但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他停止前进的步伐。通过努力,1988年他攻读了硕士研究生,1997,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师从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柯美云教授,从事胃肠动力方向研究。

  那时候,国内很少有研究胃肠动力的人才。原本完全可以留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郭建强最终谢绝了导师的再三挽留,坚持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博士毕业的他,最终作为人才被引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而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开阔视野,2004年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VA医院胃肠动力研究中心从事胃肠动力研究,2009年再次作为访问学者在斯坦福大学从事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的研究。

  他非常珍惜这宝贵的进修机会。国外期间,郭建强多次争取到门诊和手术参观的机会,并征得同意在专家做手术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过程。正是凭借勤奋好学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郭建强很快精通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与治疗,掌握了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及超声内镜的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疾病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消化内镜和腹腔镜联合的双镜联合手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一跃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言传身教用行动影响年轻人 与患者组成对抗疾病的同盟军

  作为科室主任,在科室管理上,郭建强深知硬件设施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等“软件”也十分必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科室的业务学习,每周组织业务学习,通过讨论与相互学习,提升每位医生的工作潜力,带动青年医生快速成长。

  近年来,在他的帮助下,科室多名年轻医生获得出国进修机会,骨干力量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如今业内一提起郭建强,很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

  而在患者们看来,他们除了对郭建强的医术赞不绝口,也对他的医德口口相传,“郭主任医术高,待人很亲切,总是不厌其烦……”“郭主任特别耐心,经常开导和安慰病人”……一次,他应邀前往某地一所医院会诊,恰逢医院有一名大出血患者,形势危急,郭建强二话没说就投入到抢救中。后来,这位患者每年都专程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用他的话说:“我信任郭主任,不仅仅是医术高,而且让他看病特别踏实!

  对此,郭建强认为,在信任感缺失的现代社会,积极、有效的沟通是架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信任桥梁的必要途径,能使医患之间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医患之间共同组成对抗疾病的同盟军。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