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先后有近4000名本科生奔赴海外交流学习(山大供图)
作为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山东大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建立起了体系完整、初具规模、富有山大“气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为龙头,积极探索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优势学科基地化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合作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及“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借鉴。
基础学科拔尖 人才培养
创办“泰山学堂”,试验培养理科拔尖人才
2010年成立“泰山学堂”,全面负责山东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实施,由世界知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出任院长。“泰山学堂”依托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分别确定5个专业取向,每个专业取向每年招生15人左右,通过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一流学生,为其配备一流师资,创造一流学习条件,营造一流学术氛围,提供一流的管理等“五个一流”,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学风朴实,有德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泰山学堂成立以来,在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优秀学生选拔和流动机制、优秀教师聘任和考核、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努力探索,建立了包括学院制、荣誉课程、荣誉学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六年累计培养130名毕业生,其中93%的毕业生在牛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设立“尼山学堂”,试验培养文科拔尖人才
2012年7月,设立了“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并命名为“尼山学堂”,致力于培养能够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问家”。经过几年的实践,“尼山学堂”办学成果初现,学堂学生共撰写学术论文285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学术前沿水平。随着众多优秀学子的脱颖而出,尼山学堂业已成为国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共培养了3届共71名毕业生,大多进入北京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2017届26名本科毕业生中,2人赴海外留学,21人进入国内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计划方案的制订工作。2010年4月,启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的招生工作。2010年9月,学校又将试点专业范围扩大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该培养计划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整合本、硕、博培养方案,形成贯通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国际流行的CDIO实践教学新模式。目前,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已培养学生1000余人,对学校工程类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山东大学获批“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揭开了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序幕。2012年,山东大学申报并获批全国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建设项目,标志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计划实施三年来,结合法学学科自身特点,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设立了“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该班在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学生海外交流等方面取得较好进展。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12年,山东大学获批“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同年获批“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及“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两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依托计划项目,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特别是在课程整合基础上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加强基础和临床知识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山东大学获批“山东大学-大众报业集团新闻传播学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同年,学校申报了由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实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建设项目,为下一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目前,山东大学已成为参与实施“卓越”系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最多的高校之一。
优势学科基地化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成为我国基础科研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它们已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教学改革的窗口,从这些学科毕业生中已经成长出2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学大师。2009年,为了发扬传统、弘扬学术、激励师生,6个国家基地的班级均以曾在山东大学执掌教鞭的学界泰斗命名,它们分别命名为“闻一多班”、“潘承洞班”、“王淦昌班”、“邓从豪班”、“童第周班”和“曾呈奎班”。另外,学校还设有“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彭实戈班)”、“晶体材料(蒋民华班)”等部分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及其它国际化特色试验班。
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目前拥有117个本科专业,覆盖十二大学科门类,学科综合优势明显。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学校自2000年开始跨学院设办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彭实戈班)、“生物医学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一系列交叉复合实验班及“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五年制双学位班。另在经济、管理、历史、数学等学生需求量大的专业开设辅修班、选修双学位班。
合作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校研合作(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2012年,根据国家深化科教结合,加强协同创新的战略思路,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两强”联手,启动了“科教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山东大学成为加入该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目前,山东大学已与中科院12个科研院(所、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11个协同育人“菁英班”或特色班。
菁英班的办学模式为:山东大学相关学院与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中心)共同为菁英班学生开设部分选修课程,中科院选派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任课教师,学生所学学分计入本科成绩;菁英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可以在中科院各科研院(所、中心)开展科学实验或直接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科院为菁英班的学生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创新科研、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活动的经费支持;菁英班学生符合山东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要求、并通过双方联合面试者,可保送到中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校企合作
山东大学于2011年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简称“中广核”)签订“订单+联合”人才培养协议,设立了“中广核班”。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中广核每年从三年级核电相关专业全日制学生中招聘一定数量在校本科生与其签订“订单+联合”培养协议,进行联合培养。该班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尝试,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扩展国际视野、增强职业能力提供了机会,较好实现了与企业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对接。另外,山东大学依托实施系列“卓越计划”,获批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及2个“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面开展与企业、事业单位及相关实务部门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
“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倡导实施学生“三种经历”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于2008年进一步将其总结、拓展、提升为“三个相跨、四种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跨四经历”。所谓“三个相跨”,即指学生进行跨学科(专业、年级、学院、校区等)、跨学校、跨国境学习;所谓“四种经历”,即指学生拥有本校学习经历、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目前,学校重点推进海外学习经历,已与境外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近170所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70多所学校建立了学生交流关系。近五年,先后有近4000名本科生奔赴海外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