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新闻网讯 经作者授权之后,《山东大学报》于2月22日、3月29日、4月26日、5月31日,分四期,以每期半个版的大篇幅,全文转载聊城新闻网首发长篇散文《回忆山大历史系诸先生》。
此文总计1.6万余字,共写了43位老师所讲授的35门专业课程,于2016年6月21日首发于聊城新闻网。
文章大致以学年为主线,分四章,每章题目均以古诗为题,分别为:《“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些诗句运用得天衣无缝,是对每章内容极为贴切、自然的概括,既雅致有趣,又余味悠悠。
据悉,此文在聊城新闻网首发之后,相继被多家网站及各种新媒体平台转发,遂被社会和学界所关注,在山大历史系校友及师生中产生较大反响。《山东大学报》分四期全文转载此文。据悉,山东大学报创刊于1931年,80年来,山东大学报汲取了山东大学丰厚的文化养分,涵养了山东大学特有的学术特色和人文精神,连续十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刊”,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校报”(2010)、“山东省十佳校报”等荣誉。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杜庆余博士在审读此文时指出:“作者学养深厚,下笔张弛自如,收放有度。文章结构谨严,逻辑清晰,思维绵密。锦上添花的是,文字千锤百炼,文采斐然。众多的老师和课程娓娓道来,有白描,有抒情,有总括,有细节,不疾不徐,详略得当,花团锦簇。作者对授课老师有传神的描摹,饱含深情;对专业课有精到的概括,笔力千钧。通览全文,犹如一幅摇曳多姿的《清明上河图》,留存了1990年代山大历史系的生动历史,既有史料价值又有传播价值,极有助于业外人士对大学历史学教育的概貌了解。”
日前,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蒋海升教授专门撰文指出:“文章塑造了一位位各有特点、个性鲜明的老师,起承转合,不落痕迹,颇有《水浒传》英雄出场的笔法。描写每位老师,不过几个段落几百字,却都刻画的极为传神,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文字隽永深沉,在含蓄中奔涌着激情。对师道传承的敬仰,对老师们的眷恋,对学术的热爱,对青春的缅怀,四处洋溢流淌的激情深深感染读者,让人读来心潮起伏,难以自抑。”
蒋教授还指出:“从这篇文章里描绘的大学氛围中,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要上优秀的大学,为什么要师从名师,为什么要学习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它不应该仅仅是一篇供校友感念母校的文字,而应该推荐给更多将要上大学和正在上大学的学子们阅读,对他们珍惜时光、积淀人文素养都将播撒浓浓的正能量。能培育更多的读书种子,将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社会价值。”(记者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