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尼西亚帝国:拜占庭史重要插曲

发布时间:2017-08-09 17:25:16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丽芳

  1204年,进行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旋即,拜占庭旧有疆域内涌现出数个政权,包括以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尼西亚帝国(12041261)为代表的拜占庭流亡政权、以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12041261)为代表的十字军政权等。1261年,尼西亚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开启了拜占庭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的统治。国外学者对尼西亚帝国的研究起步于19世纪,迄今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古典语言优势,翻译了诸多重要史料;另一方面,对尼西亚帝国的政治、社会、民族认同、教会关系以及文化教育等进行了专门研究,屡有佳作面世。相较而言,虽然国内学界已有涉及尼西亚帝国的数篇学术论文和多种概述式介绍,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该帝国的历史地位及其研究意义尚缺乏深刻认识。尽管尼西亚帝国是拜占庭历史中的一段短暂插曲,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值得进一步关注。

  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原定的进攻对象为埃及,最终却转向君士坦丁堡。学界对其转向原因素有争议,迄今难有定论,不过大家倾向于承认一点,即受利益所驱的威尼斯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04412日,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占领。这是自公元330年建成以来,君士坦丁堡首次沦于外人之手,东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因之发生重要变化。

  按照之前达成的分赃协议,并通过后续的军事征服,十字军完成了对拜占庭帝国的瓜分。其一,十字军将领弗兰德的鲍德温当选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拉丁帝国的首位皇帝,分得拜占庭四分之一的领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八分之五区域、色雷斯地区东部、马尔马拉海沿岸小亚细亚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爱琴海的部分重要岛屿等。其二,为保持利益相对均衡,威尼斯人莫罗西尼出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而其总督丹德罗占有君士坦丁堡的八分之三区域、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爱琴海的诸多岛屿及沿海地区等,其所得约相当于拜占庭领土的八分之三,垄断了东地中海世界的贸易。其三,作为奖赏,拜占庭剩余的八分之三领土由十字军其他将领和士兵获得。其中,蒙特法拉特的伯尼法斯虽与拉丁帝国皇位失之交臂,但收获颇丰,其领土主要在塞萨利和马其顿地区。他还以塞萨洛尼基为中心建立塞萨洛尼基王国,希腊阿提卡半岛的雅典公国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亚该亚侯国都臣属于他。

  除总督丹德罗外,诸十字军政权都宣誓效忠于鲍德温,形成封臣与封君关系。不过,拉丁帝国名为帝国,实为各自独立的西欧封建主的联合体。诸多封建政权林立于拜占庭境内,这不仅极大地冲击了拜占庭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也深刻地影响了东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

  除却十字军政权,同时期活跃于东地中海世界的还有以特尔诺沃(今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为都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11851396)和以伊科尼乌姆(今土耳其科尼亚)为都的塞尔柱苏丹国(10771307)。它们趁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机,分别从北部和东部加紧向拜占庭的原有领土扩张其势力。其中,保加利亚军队与拉丁军队屡次交手,并多占上风,从而缩小了拉丁帝国的统治范围。在发布的文件和发行的钱币上,保加利亚沙皇约翰·亚森二世曾公开称自己为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庭人的沙皇,其政治野心昭然若揭。

  可见,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东地中海世界近9个世纪以拜占庭为主导或拜占庭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秩序被打乱,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和碎片化。该区域的主要政权围绕争夺君士坦丁堡、继承拜占庭政治遗产展开激烈竞争,这也是拜占庭人夺回故都、收复故土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政治形势。

    尼西亚帝国收复故都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东地中海世界存在三个拜占庭政权,分别为:安德罗尼库斯一世的孙子大卫和阿莱克修斯兄弟建立的特拉比仲德帝国(12041461),以特拉比仲德(今土耳其特拉布宗)为都;阿莱克修斯三世的二女婿塞奥多利·拉斯卡利斯建立的尼西亚帝国,以尼西亚城(今土耳其伊兹尼克)为都;阿莱克修斯三世的堂弟米哈伊尔和塞奥多利兄弟建立的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12041479),以阿尔塔(今希腊阿尔塔)为都。其中,特拉比仲德帝国建于君士坦丁堡陷落前不久,在东地中海世界的政治影响力不及后两者。尼西亚帝国和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在与其他外族政权较量的同时,相互之间亦在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角逐。最终,尼西亚帝国胜出,成为唯一可能收复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政权。

  起初,尼西亚帝国通过扫除地方割据势力、击退拉丁帝国进攻、取得对塞尔柱苏丹国的军事胜利等方式,逐渐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站稳脚跟。之后,它将战略重心西移,开始插手拜占庭原有欧洲领土事务,积极收复色雷斯、马其顿地区以及爱琴海的诸多岛屿。1261725日,尼西亚军队一举收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人由此结束了长达57年的流亡,恢复了对故都的统治。

  偶然中蕴含必然

  尼西亚帝国之所以能够收复君士坦丁堡,偶然中蕴含着必然。首先,尼西亚政府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举措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支撑。譬如在政治方面,它致力于恢复并发展拜占庭传统的官僚体制,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在军事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曾使拜占庭达到鼎盛的军区制,为收复失地提供了兵源保证;在经济方面,它力主休养生息、因地制宜,促进了小亚细亚西部诸多省份的经济复苏和繁荣;在文化教育方面,它更是多管齐下,全力恢复和发展教育,成为拜占庭人的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园。

  其次,上述举措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同时期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尼西亚帝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东地中海世界以战争为主的交流机制异常活跃,对尼西亚帝国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拜占庭领土的欧洲部分,拉丁帝国、第二保加利亚帝国以及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等相互攻伐,严重削弱了彼此实力。这既为尼西亚帝国创造了自立自强的机会,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外在阻力。

  在上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尼西亚帝国不仅提升了综合国力,亦增强了其政治凝聚力和影响力。纵向而论,尼西亚帝国收复了君士坦丁堡,并在一定程度上光复了拜占庭帝国,使拜占庭国祚又延长了近200年。横向来看,它活跃于东地中海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在与诸多民族的角逐争胜中,不仅参与塑造了这些民族的历史,还同它们一起奠定了东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因此,研究尼西亚帝国既可丰富和充实我们对这一特殊政权以及晚期拜占庭帝国的认识,亦可为解读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地中海世界的民族国家史提供新视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研究”(14ZDB061)、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2041261年拜占庭民族认同研究”(2015GN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