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深入挖掘齐鲁文化丰富资源,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7-09-17 11:07:42 发布来源:山东政事 作者:赵琳 张长青

        19世纪中叶的“闯关东”浪潮中,山东人把诚信、尚义的家风带到关外,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和尊重;当下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山东商人刘丽华通过诚信经商赢得了合作伙伴乌兰的信任,不仅打开了哈萨克斯坦的市场,也树立了当代中国商人的形象。

        不久前,刘丽华登上了纪录片《齐鲁家风》。《齐鲁家风》在结束了在山东卫视的第一轮播出后,又登上了央视荧屏,在16省网收视率达到省级卫视同时段排名第二。

        普通山东人的故事在全国掀起收视热潮,这再次印证:优秀传统文化是超越时空的信仰。

 

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让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源远流长。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年来,山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深入挖掘齐鲁文化丰富资源,充分发挥文化涵育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深耕厚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依照“图书馆+书院”等模式,我省尼山书院、儒学讲堂遍地开花,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等文化涵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目前,全省350余家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举办各类活动4000余场次;建成乡村儒学讲堂近7000个,开展活动3万余场次;建成社区儒学讲堂2200多个,开展活动1万余场,参与群众70万余人次。

        红色基因在齐鲁大地血脉相传、历久弥新。我省连续4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全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改陈布展。目前全省共有18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表现空间,开通山东省爱国主义基地网站和红色齐鲁微信公众号,开通全国首个3D网上抗日战争纪念馆——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实景再现山东军民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目前浏览量突破8.7亿次。

        2014年起,山东连续三年发布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在自古只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题字留名的泰山,留下了普通山东人的声名。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四德工程”建设,山东实施已十年。2014年,中宣部把四德榜山东经验推向全国,有关领导高度评价,称善行义举四德榜是中国传统教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目前,全省创建四德工程示范县65个、示范点100个,实现一县一道德品牌;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9.1万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打造四德主题公园(广场)1万多个。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全省每年选树村级以上典型10万多名、县级以上1万多名,“中国好人榜”入选数量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评选263名全省道德模范,其中1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人人做好人,好人有好报,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的时代旋律,唱响齐鲁大地。

        构建发布矩阵,放大典型宣传的正能量。从2015年起,省委宣传部推出“齐鲁时代楷模”“齐鲁最美人物”发布厅和山东典型发布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融媒体、全媒体作用,共发布9位“齐鲁时代楷模”、97位“齐鲁最美人物”。4位山东人荣获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省市县三级“榜上有名”先模人物2万余名。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山东积极开展“齐鲁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书香家庭”评选、“优秀家风家训”征集等活动,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带动效应,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20161212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山东有14户家庭获得表彰。20171月,省文明委又评出了300户第一届全省文明家庭。

        在农村,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为重点,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全省农村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8.6万个;在城市社区,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社区家文化;在企业,发起“厚道鲁商”倡树行动,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打造新鲁商文化品牌;在学校,在全省中小学广泛传唱14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编写推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和《文明基因·孝诚爱》系列读本,推进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全科育人;在机关,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全方位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融入。

 

崇文尚德,难事不难

        “很多难事,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处理起来更容易,也更稳妥。”谈起近两年的工作心得,邹城市唐村镇王炉村支部书记王令田说了这样一个感受。

        王炉村是个镇驻地村庄,近几年城镇发展快,占用村里土地多,一些农民的坟地需要迁挪。这要搁以前,可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难事。

        但这次,难题波澜不惊地很快解决了。村支部请出村里两位新乡贤主持操办,由他们出面召开村民会议,确定公墓场所,组织抓阄分配墓地位置,移风易俗精简办丧事。

        王令田解释说,新乡贤来源于群众,了解群众,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较高群众威望,对政策法规和群众呼声都能吃透。他们办事,老百姓信服放心。

        唐村镇党委书记高胜介绍,他们之所以选择“乡贤”作为社会治理的突破点,是因为唐村镇历史上有着丰厚的乡贤文化积淀,以明代著名乡贤潘榛为代表的乡村贤达,立仁义、举孝廉、行善事、重奉献,影响深远。

        为让新乡贤更好地发挥作用,镇里开办了乡贤大讲堂,筹建乡贤书院、乡贤大道,用“笨功夫、土办法”让崇文尚德的传统文化深入生活、扎根群众。

        目前,该镇在各村设立乡贤工作室,每周一为“乡贤工作日”,请乡贤参与村级“四议两公开”工作全过程,盯住村里的大小事。2016年,唐村镇在邹城市的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拔得头筹。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