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辅仁学校的孩子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已形成一整套习惯养成方案。 学校供图
习惯是一个人行为的多层次、长时间重复后的结果,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甚至是无意识行为,继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品德,作用人的德行,甚至左右人的发展与成败。
在济南有这样一所学校,早在建校之初就通过持续调研、专家引领、深入研究,历时三年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习惯养成体系。“好习惯”透过课堂、活动、制度与家校合作,悄无声息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其习惯养成方案甚至与教育部刚刚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谋而合。这所学校便是山大辅仁学校。
本报记者 许亚薇
引领发展>>
习惯养成方案三年前已成形
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这所学校要做的习惯养成并非一纸空文,而是将“好习惯”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再割裂“教”与“育”之间的关系,将“好习惯”落到实处。
“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发展特点不同,习惯养成目标与主要实施路径也会有差别。”董矛表示,只有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学生发展。
据了解,山大辅仁学校习惯养成体系分为外在行为习惯、内在思维习惯与价值判断习惯三个层次。通过课程、学校文化、德育活动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育人模式,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与方法,掌握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让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了德育工作的抓手与准则。
记者发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德育工作实施途径,与山大辅仁学校以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家校育人四个方面为主导的育人模式不谋而合。换言之,早在三年前,山大辅仁学校就凭借自行研究制定的习惯养成方案,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据了解,为了做到全员育人,保证习惯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家长也参与到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他们主动了解学校习惯养成教育内容,统一思想,形成家校合力,共享生命成长。
“学校是一个启迪智慧、滋养性灵的生命场。在这个生命的场域中,孕育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共同体。”山大辅仁学校校长赵勇表示,习惯养成模式的探索与成功实践是全员育人的结果,只有家长、教师、学生三者协同,倾力参与,才能做到“养心育德,养根育能”,让每个生命充满张力。
实施途径>>
低年级重礼仪,高年级重思辨
清晨,走在山大辅仁学校的走廊上,总会听到琅琅读书声,循着声音望去,每个孩子都端坐在桌旁,偶尔站起来念首诗,椅子总是轻轻推出,轻轻放下,只能听见整齐的吟诵声。这些安静的“朗读者”不过是一群二年级的孩子。
早睡早起、文明守礼、见到师长要问好、起身后桌椅板凳要收起、保持微笑、不乱动他人物品……对这所学校的孩子来说,规则已然形成一种无声的习惯。
这不过是山大辅仁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缩影。规范化、标准化的习惯养成方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勤学好问、健康生活、诚信交往、文明守礼的好习惯,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谦和守礼文雅有序、热爱运动生活规律、自主学习乐思审辨、诚实守信友善沟通的好公民。
“我们的习惯养成方案有内在逻辑可循。”董矛介绍,低年级重视行为习惯的规范、日常礼仪的学习,是外在显性习惯的打造;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则是思维习惯的改变,是内在思想的养成。
“这里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每个孩子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透过一次次自主研究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董矛表示,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养成一种辨证思维意识,理解理性思维的价值,从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坚守内心,砥砺前行。
评价方式>>
期末测评先进行习惯评价
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家校育人,孩子拥有做合格好公民的内驱力,但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还不能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据山大辅仁学校习惯养成课题组负责人朱建华介绍,评价机制由期末终极评价与日常评价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除了最后的期末测评,学生的日常表现也将作为测评的一项主要内容记录在册。为此,学校特意设计了“好习惯存折”与《辅仁学校模范小学生手册》,记录学生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他们的成长印记。
“日常的过程性评价助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期末测评则是对学生‘好习惯’培养的阶段性检测。”董矛介绍说,今年7月,山大辅仁学校以“寻找美人鱼”为主题为一年级的孩子们设计了一场期末“乐考”。
这场测试没有监考人员,没有老师维持秩序,学生按要求排队候考,他们走进一间间教室,接受提问,欢乐闯关。
只不过,真正的测试从他们走进教室前已悄然开始。候考排队是否遵守秩序,考试时与老师的互动是否有礼又得体,用过的考具是否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些都是习惯评价的重要内容。
与低年级不同,高年级学生会收到一份综合评价考卷,山大辅仁学校六年级级部主任张峰表示,每个学期老师与学生会一起共读一本书,期末时老师根据书目内容设计考题,题目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内容,这些内容直指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能力评价与习惯评价是同等地位,不是说学习好你就是好学生,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同样重要。”董矛说。
从前期的课堂设计,到一次简单活动,再到最后的习惯评价,习惯养成在这所学校绝不是花架子。“好习惯”已经无形中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化作真实行动,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一抹亮丽底色。
反复打磨>>
历时三年 打造完善的 习惯养成体系
2012年9月,山大辅仁学校建成招生,这所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年轻”学校稳健又低调地发展着。虽然建校仅有五年时间,却创立了一套独特又完整的“好习惯”培养方案。
“起初没有任何成功模式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校教务主任董矛回忆,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自打学校建校之初,全体教职工便着手开展习惯养成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未曾有人走过的育人道路。
为了摸清学生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广泛发放调查问卷;为了及时把握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向及动向,全体教职工阅读了大量习惯养成文献;为了保证习惯养成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学校特意邀请高校专家进校园,成立习惯养成课题组,集合校内外的教育合力,反复切磋,多方论证,在不断研究与反思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独到的“好习惯”培养方案。
“调研入手、发现问题;策划准备、成立课题组;师资培训、全面落实;深化研究、资源整合;资料整理、课题总结。”董矛坦言,从最初筹备到最终收获,“习惯养成”课题就像一把离弦的箭,直指靶心,飞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