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讯 “在‘双一流’建设中,青岛校区应当发挥‘新引擎’的功能。”9月26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全面启用,在新闻发布会上,山东大学副校长、青岛校区管委会主任张永兵说,山东大学事业的大船需要多台强有力的发动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源源不竭的充沛动力。
根据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山东大学要在2020年奠定世界一流大学坚实基础,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综合性、创新性、国际性、引领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张永兵介绍,青岛校区这个“新引擎”有其鲜明的特征,概括讲就是具有“三个特性”的“三区四基地”。“三个特性”是指“高端性、集群性、交叉性”;“三区”是指“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校区、全面开放办学的国际化校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性校区”;“四基地”是指“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水准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
学校将进一步明确三地办学定位,优化学科空间布局。青岛校区将在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学科高峰计划”、“学科激励计划”、“学科整合调整计划”中发挥应有作用。青岛校区将与学校一同发力,集中配置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重点学科快速发展;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持续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推动学科现代化。
未来,青岛校区将进一步推动办学体制与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引育机制、搭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延展拓宽国际合作办学领域与空间、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经费筹措和资源配置机制。青岛校区将担负起“先行区”和“试验田”的角色,将打造成“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校区、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型校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性校区”。
青岛校区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按照“综合性、创新性、国际性、引领性”的全局要求,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并重的原则,进行学科与学术机构的设置规划。具体为:以现有学科为基础,在青岛校区规划建设生命与健康学科群、信息学科群、环境能源学科群、政法学科群;增量建设海洋学科群和创新转化学科,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群建设发展;建设德国学院、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及其他国际合作办学机构。
目前,校区一期学科已基本调整到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6个学院和海洋研究院、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机构整建制迁入青岛校区。根据二期建设规划,青岛校区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诸多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青岛的地缘优势,面向全球,广揽人才,新建包括海洋学院、德国学院、创新转化学院、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等4个学院,以及交叉科学研究院、青岛金融与财富管理研究院、公共治理研究院等9个科研机构,努力把青岛校区建设成为推动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