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小记者走进山大博物馆,古人的“烧水壶”原来长这样

发布时间:2017-11-20 08:00:00 发布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尹明亮

蛋壳黑陶是做什么用的?在远古的石器时代,古人都怎么做饭?他们用的器具都长啥样子?11月19日上午,齐鲁晚报小记者团来到了山东大学博物馆,在考古系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山大师生在几十年的考古中的考古发现,也透过这些出土文物去了解那个很久很久以前的社会。

从距今4000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看起,在山大博物馆,一个个史前遗址里出土的文物也向小记者们展示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如今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活化石扬子鳄在那个时候在山东也可能有分布。”讲解人员介绍着,在一个展台上,一片片扬子鳄的鳞片也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极大好奇。原来在4000多年以前,在山东这个区域,气候远比现在温暖湿润的多,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

史前人类遗留下来的一件件生活器皿和生活用具对小记者们来说也都是新奇的存在,“那时候的人用得‘烧水壶’也是陶制的。”讲解员介绍着一个个三条腿鼓鼓的、外形像只鸟的“鬶”。对于这个史前人的“烧水壶”小记者们算是开了眼界。只是在博物馆里,还有更多的古人器皿都是小小记者们不曾见到过的,看到史前人用来蒸制事物的“甗(yan)”时,小记者们了解到,虽然器具很古怪,但还是挺科学的。看山东的史前文化当然少不了蛋壳黑陶,在山东大学博物馆,也有不少,只是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小记者才明白,原来蛋壳黑陶太薄,其实是不适合在生活中使用的,可能更多的是被当作礼器。

从史前人的石斧、石镞看到商朝时期的青铜器皿,到周代的乐器,从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丁公陶文”到在济南大辛庄发现的在殷墟之外出土的第一件甲骨文,小记者们总能学到新的知识,在参观中,小记者们也都第一次了解到,原来甲骨文中刻字的龟甲都是乌龟腹部的壳。

“原来‘磬’都是小石板做的。”在一组编钟、石磬展区,小记者们了解着这两种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打击乐器的秘密。在博物馆里,从章丘龙山的龙山文化到济南大辛庄的商代遗址,再到长清仙人台的周代墓葬遗址,小记者们也通过一件件文物感受着着济南这座城市以及周边地区曾经发达的历史文化。

考古工作原来也不是件轻松的事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里,除了看一件件通过考古发掘出的历史文物,山东大学师生留下来的考古工具以及考古影响资料也引起小记者们的兴趣。久闻洛阳铲的大名,在博物馆里终于见到真的器物了。一张考古队员们集体理了光头后在考古工地的合影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原来是因为在野外不方面经常洗头,他们才集体理了光头。一辆考古队员们曾经为了解决野外饮水问题自制的铁皮水桶也引得小记者们好一阵推测它的作用。

“在野外考古原来也这么辛苦。”小记者东益帆有些感慨,不过,对小记者及家长们来说,在博物馆里能真实的感受一个个历史遗址的文化氛围还是让他们印象深刻,通过参观,大家知道,仅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山大考古专业的师生就已经在山东范围内发现了40来个历史遗址,很多都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在参观的最后,当看到自己参观着的这些文物的出土遗址很多都是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时,小记者们都觉得不虚此行。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