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日报2017年11月28日04版
□本报记者 兰萃 杨晨
通讯员 王昆编者按
在泉城婴幼儿家长口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拥有“高精尖”的技术,他们有着一颗爱童之心,他们为了泉城市民的孩子健康宁可委屈自己的宝宝,他们不断追求“更高、更强、更新”的技术,他们被称之为“泉城儿童的健康守护神”,他们就是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
在前不久由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济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的第三届“最美健康守护者”评选活动中,该院肾脏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张洪霞、新生儿科护士长祭迎迎分别入选市级最美医生与市级最美护士的获奖名单。谈起她们的从医经历,恐怕自己都记不清通过努力,为多少孩子换回了健康,为多少个家庭带去了未来的希望。
她们身上究竟发生了多少感人故事,她们的医疗技术专长究竟在何处?近日,记者来她们身边,请两位“最美儿童健康守护神”讲讲自己的“故事”。张洪霞
为宝宝健康永攀“冷门”高峰
肾脏风湿免疫,当这三种看似“不搭”的病种放在一起时,也许你并不了解它们的关联。医学认为,人体是一部精密、复杂的“精准仪器”,作为致病原因、发病机理错综复杂的病种,它一直被医学界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儿科也有这么一个科室。虽然是标准的“冷门”,但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张洪霞迎难而上,成为这项冷门的研究者之一,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冷门故事”。
行医之路学海常以“奋进”为舟
“说起来,当时学医的我选择从事肾脏风湿免疫专业也是个缘分。儿科比较复杂,分类较细,但这个专业比较冷门,没有人选择,领导希望我顶上。我觉得反正都是为了孩子,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42岁的医学硕士张洪霞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攀向该学科的顶峰,好学的张洪霞先后赴北京儿童医院、日本杏林大学医学院、香港玛嘉烈医院进修学习。果然,勤奋的她很快成长为儿童肾脏风湿免疫专业专家,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说起学习的经历,一件往事让她记忆犹新。在北京儿童医院进修时,亲眼目睹一个个患儿家长因为当地无法为患儿做肾穿刺活检而不能得到及时的确诊,一个山东的慢性肾衰竭患儿更是因为当地无法做血液净化治疗,一家人不得不在北京长期租住旅馆,这些所见所闻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要是咱山东也有这么一个学科,可以为孩子们诊疗该多好!”
她常常说,患儿的需要就是我们医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翻开张洪霞的“攀峰之路”,可谓“硕果累累”。2005年时,她在全市率先开展儿童肾活体组织穿刺术,解决了既往多年困扰儿科医生的肾脏疾病病理诊断难题;2008年她与科主任率领团队成功开展了全省首例8月龄患儿腹膜透析,挽救了孩子的生命;2010年建立了血液净化室,开展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多种治疗模式;2011年加入国际儿童腹膜透析协作治疗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儿童腹膜透析单位进行合作,使慢性肾衰竭患儿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其中一名女童已经完成了肾脏移植,获得了重生。她注重科研与教学工作,积极承担潍坊医学院、泰山医学院临床教学工作,认真完成医学院的教学任务,得到学生好评,屡次被评选为优秀带教老师。主持或参与济南市科技局及济南市卫生局科研项目6项,其中1项获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论著3部。
从医之情常怀“悬壶济世”之心
医学靠什么?对病人怎样做才算是负责?如何保持医疗技术的先进性?
……
面对心中一连串的发问,张洪霞认真地思索着。作为一位医学从业者、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她始终明白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作为科室管理的核心骨干力量,认真推行医院标准化管理,保证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科室质控落实到人,以病人安全为目标,定期查找并解决科室安全隐患和医疗风险,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在医院一直名列前茅,在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等大型督导检查中,也得到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科室先后获得济南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济南市卫生系统标准化管理、护理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她先后获得济南市岗位技术能手、济南市第三届泉城卫生科技明星、济南市医疗质量管理先进个人、院先进个人、优秀科主任、优秀带教老师、十佳医生、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由于科室收治患儿多为疑难病人,确诊困难或者治疗时间长、预后差,花费多,家长大多焦急万分,这个时候她总是耐心地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进行病情讲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及时地治疗护理,使得患儿的治疗效果、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她告诉记者:“孩子们是家庭的希望,我们要对他们的身体健康负责。‘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承担着祖国未来希望,还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目前她所在科室的儿童肾脏风湿免疫专业疾病的诊治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开展廉洁行医,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每月开设家长课堂,设立了医患电话和网络沟通链,为各地患儿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病人电话随访97%;工作中她对待病人总是耐心、细致、周到,经常加班加点、带病坚持工作,用爱心、同情心、热心和细心换来了患儿家长的放心、安心、舒心和开心。
进取而不张扬,付出不求回报,张洪霞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来院就诊的每一位患儿家长,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医护人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她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与追求的过程中,用一心替病人着想的工作热忱和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的医德风尚,重温着希波克拉底的医生誓言,展示了儿科医生的巾帼风采。
祭迎迎 将一片深情融入患儿中间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一个家庭的纽带。“新生儿是人体最柔弱的时刻,更是宝爸宝妈对孩子最期待的起点,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人生的开始,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健康基础’。”这,正是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祭迎迎,每天所要面对的工作与挑战。
用心打造优质护理品牌
今年刚好46岁的祭迎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童心未泯”。她永远以微笑面对周围任何人,尤其是在她科室住院治疗的患儿们。“我喜欢把自己的爱好和孩子们共享,我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这有利于他们的心情和病情康复。毕竟,孩子们还要成长。”她告诉记者,自己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已经27年了。而在采访中,同事对于祭迎迎的评价是:“严格科室管理,认真抓护理质量,凭着对儿童救护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以精湛过硬的专业技术、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多方赞誉。”
“孩子,都是宝爸宝妈们的心头肉,将心比心,对待自己的职业要像母亲对孩子般尽职尽责,”这是祭迎迎对新生儿科年轻护士们的谆谆教导。从事护理工作27年来,她信守“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的原则。她所从事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无陪护病房,大多是需要救治的急危重症患儿。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她经常对她的护理姐妹说的一句话就是“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宝宝护理好让他们早日康复出院。”
它的特殊性使人性化护理显得尤其重要,还记得刚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时候,院内很多护士都感觉无从下手,她们科本来就是无陪护,监护室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摆在面前,她针对科室特点,贯彻科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服务理念.在护理细节上更加完善,在护理流程上更加顺畅,积极开展早产儿发育性支持护理模式,实施七项护理举措,充分体现个性化护理的特点。为了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体现发育性护理,她经过多次临床试验自行设计并最终做出了适合宝宝的鸟巢,既增加了宝宝安全感,又达到消毒隔离的目的,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由于科室经常接收外科肠造瘘术后危重新生儿,为了避免造口周围皮肤及刀口二次感染,她带领姐妹们自行研制了适合新生儿造瘘口粪便收集器,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以上两项小发明申请了专利。从每件小事做起,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朝着“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不断前进,这就是她服务的宗旨。
由于自己科室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医护人员都超负荷运转,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为了患儿、为了可爱的小生命,她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放弃了多少与亲人团聚的机会,甚至放弃了同样需要温暖的孩子。多少次下班后、节假日、寒夜酷暑,抢救病儿,一个电话她就放下碗筷、放下正在做作业的孩子,急忙来到科室加入到抢救小生命的行列……常常是危重的患儿抢救成功了,自己却累倒了。记得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当她忙完科里工作回到家时已经快9点了,因为丈夫有任务出差,上小学的儿子自己在家,孩子说头痛,她一摸有点烫,试试体温39摄氏度,刚找出退烧药给孩子吃上,饭还没来的及吃上一口就接到了科里的电话,说有一个孩子要换血置不上管了,需要她去动脉置管。她二话不说,放下吃了一半的饭碗、舍下生病的孩子,就奔赴医院了,置管成功,孩子得以顺利换血治疗,当换完血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已经快2点了,孩子自己已经睡了……她默默拭去对孩子愧疚的泪水。
不断提高专业护理质量
祭迎迎在工作中始终把护理质量与患儿安全放在第一位。她在科室实行风险管理。特别是加强了高危环节、高危时段、高危人群的管理。作为新生儿科护理学科带头人,刻苦钻研业务,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带头抓专业知识学习,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带领全科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带领护士完成新技术的临床实践。率先在科室开展了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和外周同步动静脉换血术、早产儿发育性支持护理模式、外科术后造瘘口管理及危重儿家化病房的开展等,自己操作同时注意传授给科室骨干,真正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科室危重新生儿抢救护理水平。对新生儿重症监护有独到的见解,积极配合医生参与病房危重、疑难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及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她成功参与抢救危急重症病人数百例,参与危重新生儿转运1000余例,风雨无阻,为1.5公斤以下早产儿PICC置管200余例,最长保留72天,穿刺成功率达100%。她工作严谨认真,科室管理规范,注重细节管理和隐患排查,把经常出现的隐患问题作为质控的指标,通过品管圈活动把护理质量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她们开展的“提高NICU患儿床头交接班的完整率”的品管圈活动,使监护室交接班的完整率由93.2%提升到97.1%,交接班的护理缺陷率大大下降,她们使用的交接班检查表在全院监护室得以推广,使科室护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
她在临床工作中勤奋学习,与时俱进,注重经验积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自觉运用到临床,结合临床发明了新生儿多功能包被以及造口粪便收集器使用新型专利两项,积极撰写论文十余篇并在省级护理杂志及医学期刊上发表。参与撰写完成《临床新生儿学护理实践》《实用临床综合护理》《实用儿科护理行为规范》临床指导手册等多部论著。由于工作努力,连续多年取得院优秀护士长的称号。
护佑新生,助力生命起航,“每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而我们要用爱心和技术为他们装上翅膀。”27年的护理工作,有辛苦、有委屈、有遗憾,但她始终“不忘初心,一路前行”,因为做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是她一直坚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