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亨,著名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学家。
高亨,1900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名仙翘,字晋生。1910年春入私塾读书,学习非常刻苦,熟读四书五经。1918年春,高亨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阅览了先秦诸子的主要著作、前四史及中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1922年冬毕业。1923年春入北京弘达学院补习英语,当年秋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4年秋又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秋改名高亨,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
在清华研究院读书时,高亨的导师是当时国内第一流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梁启超对高亨的毕业论文《韩非子集解补证》十分赞赏,对高亨说:“陈兰甫始把《说文》带到广东,希望你把《说文》带到东北。”并在毕业时书赠高亨一副对联:“读书最要识家法,行事不须同俗人。”从此,高亨决心严谨治学,锲而不舍,永远过读书、教书、写书的“三书”生活。
1926年秋,高亨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被吉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聘为教授,兼第一师范学校教员。1929年转任沈阳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国文专修科教授。“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大学来到北平。后又历任河南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西北大学和湘辉学院教授。抗战胜利后又随东北大学迁回沈阳。这15年间,时局动荡,国运维艰,高亨远离故乡,辗转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孤寂漂泊和忧国忧民的日子里,他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坚持学术研究,完成了《周易古经通说》《周易古经今注》《老子正诂》《墨经校诠》等几部专著,并以内容丰实、考订精当而享誉学术界,确立了在现代易学、老学和墨学研究中不可摇撼的地位。
1953年8月,经陆侃如、冯沅君的引荐,高亨到当时还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与冯沅君同时被聘任为副博士导师,陆续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他对学生坦诚相见,开导门径,循循善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学生有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甚至终身不忘。
1963年10月,高亨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第四次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即将闭幕时,毛泽东主席接见了范文澜、冯友兰、高亨等9位知名学者。毛泽东与高亨握手时,说自己读过高亨关于《老子》和《周易》的著作,并对高亨的学术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让高亨激动不已。返回济南后,他将自己的《诸子新笺》《周易古经今注》等6种著作,连同一封信寄请周扬转呈毛泽东。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毛泽东诗词》,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及时组织了笔谈学习毛主席诗词的活动。高亨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赋《水调歌头》一词以抒所感:“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焰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随后,高亨把这首词连同一封恭贺新春的短函寄呈毛泽东。大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意外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信:“高亨先生:寄书寄词,还有两信,均已收到,极为感谢。高文典册,我很爱读。肃此。敬颂安吉!毛泽东,一九六四年三月十八日。”信是用毛笔直行写在几张宣纸上的,内容言简意赅,情深意长,书体遒劲奔放,龙飞凤舞,是毛泽东信札的经典之作。“山东大学”校名的毛泽东手迹,也出自于这封信的信封上。高亨的这首《水调歌头》在《文史哲》1964年第一期上发表后,很快不胫而走,在读者中广为传诵,一度被误传为是毛泽东所作,在流传中也出现了一些文字讹误。为澄清事实,《人民日报》于1966年2月18日又重新刊发了一次。
1967年8月,在毛泽东的授意下,高亨被借调到北京,实际上是被保护了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激发了高亨的工作热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写出了新见迭出的《诗经今注》,又完成了《周易大传今注》的修订工作,出版了《老子注译》。他的《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对于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老聃其人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其学术成果汇成10卷《高亨著作集林》,200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6年2月,高亨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