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2017年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在济南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12 03:33:55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清俐

    12月9-10日,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2017年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制度、行为、增长与治理”,展开深入探讨。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表示,此次论坛旨在推动制度经济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需要拓展和深化,更多地研究制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及人的行为如何影响制度;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研究制度与公司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在黄少安看来,从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公司治理及公共治理的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与制度相关的问题时,都可以加入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队伍中。应该倡导,只从事有学理、有经验事实支撑的学术研究和基于学理及经验事实的建设性对策研究,而不提倡没有意义的、极端化的观点表达。

  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分析制度与经济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曾于200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制度分析大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Commons)”理论致力于以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和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诊断制度复杂性,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此,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提出,以“公共事物”作为新的学科视角,以各领域的共同物质属性和制度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可以突破目前局限于分领域分部门的制度研究,实现制度研究的跨部门和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和集成。理解制度的复杂性需要结合特定制度所在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特征和制度环境等相关变量因素,进行综合诊断。特定制度的成败取决于这些制度与当地的条件是否匹配,因此需要增进对复杂和多样性制度的理解。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以简单的变量归纳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然而事实上,如果把人类社会作为有机体来理解,其制度体系包含的变量因素如人体组织一样庞大而复杂,所有变量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状态依存性,彼此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影响机制。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避免简单和宽泛的讨论,以及对制度结构及成因的机械认识,而应致力于达到对变量层次的精确诊断,进而找到精准的对策,切实帮助改进人类社会的治理。

  此外,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早就引起学者的关注。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通过以公共经济理论为基础对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分析,他认为,非正式制度只有在提供了发展型公共品,在降低了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时,才会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