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医养结合还在赔本运营

发布时间:2018-01-08 21:04:56 发布来源:经济导报 作者:初磊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被大医院‘判了死刑’,没想到病情能得到缓解。入住这半年,从绝望到充满希望,期待有更多同龄人也能享受到‘医养结合’的服务。”5日上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齐鲁二院)善德养老院医疗区病房内,现年94岁高龄的老人白详坐在轮椅上,右手微微发抖,但表达口齿清晰。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他,对于病情得到控制难掩激动。

  不同于一般的养老机构,善德养老院是山东首批15家医养结合示范点之一。老龄化背景下,作为创新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受到诸多部门关注,正逐渐形成健康产业的一个细分领域。

  在破题老年人“看病难”的同时,探索中的医养结合如何快速扩围?如何走出一条产业化道路?目前还有哪些亟待突破的难题?

  有病治病 无病疗养

  “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善德养老院医疗区护士长王燕用一句话评价其服务特色。善德养老院坐落于济南市市中区大涧沟西村的山脚下,规划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基础医疗设施齐全。

  据悉,养护区现已入住了80位老人,为满足养护区老人的治病所需,医疗区目前仅开放了28张床位,医疗床位设计规模为300张,后期会根据入住老年人的需求,逐步开放医疗床位。

  “在这里很舒心,一日三餐及老伴儿都不用操劳。”现年89岁的老人孙廷芳说,她和96岁的老伴儿在这里住了7个月,“收到老伴儿的病危通知书已经好几次了,幸亏在这里能得到及时治疗。”说话时,孙廷芳一度哽咽。

  孙廷芳家在济南市,有儿女5人,随着年纪增大,家里曾请过多名护工,但照顾并不专业,由于她老伴儿有心脏疾病,一旦病情突发,就要依赖医院,挂号、等床位、儿女轮流照顾……这些现实麻烦曾一度让孙廷芳一筹莫展。

  类似的“老来难”,在医养结合的善德养老院得到了破解。孙廷芳和老伴儿成为首批办理登记入住的老年人,两位老人住在面积约40平方米的双人间,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一应俱全,每月缴纳总费用约万元,饮食起居都有护工照顾。在孙廷芳的房间,餐桌透明桌垫下有她儿女的照片10余幅,“儿女每个周来看我一次,我们舒心,他们就能放心照顾自己的小家了。”

  正如孙廷芳所说,医养结合,不只是老年人受益,这其实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养护+医疗”的难题

  王燕介绍说,传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在家、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由于老年慢性病康复时间长,往往是治疗结束而护理和康复未结束,一些患病老人为方便就医,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占床严重,使得大医院一床难求,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住不了。

  如何兼顾养护与医疗?是否有专业团队能无缝对接养老治病?价格是否能让普通老年群体承受得起?带着“医养结合”的诸多疑问,经济导报记者从对善德养老院的深入采访中寻找答案。

  善德养老院的养护及医疗团队员工均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理人员、医师、康复师等。王燕介绍,仅医疗区,7名医师及11名护士排班服务,涵盖了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医疗区内,CT、X线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齐全,融合了中医药的特色,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家周庆博兼任副院长。

  一边是传统的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需要,一边是老龄化突出的供需矛盾加剧,导致部分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周庆博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部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性大,普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的需要。”

  但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导致收费较高,这会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符。

  在善德养老院,收费标准按照老人自理能力分为7个等级,价格在1500-5000元/月之间。“医院托管经营养老院具有平台、医疗和养护优势,是民办养老机构难以取代的,这也是‘医养结合’应该受到政策鼓励的原因所在。”周庆博认为,当前,我国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供需失衡突出。

  推进“医养结合”有何难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提出,医养结合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从业人员工资低、工作量大、流动性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期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赔本”症结怎么破

  “仅一套CT设备,成本就在600万元,医疗检验设备的投入在几千万元,目前还处于‘赔本’阶段。”对于善德养老院的运营现状,周庆博坦承。

  据悉,目前国内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主要有3种: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院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手。在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过程中,不乏资金、管理及服务等共性问题。善德养老院同样面临资金困扰。

  善德养老院试运行一年,医疗和养护设施配置到位。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获悉,其获得了国家卫计委4500万元重点项目支持,“期盼得到财政补贴或者政府资金更大力度的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周庆博呼吁。

  针对目前“赔本”运营的现状,有哪些化解的空间?在周庆博看来,“医养结合”模式难扩围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医养结合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前相对独立,目前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正在探索中,期待能够早日落地,让老年群体早受益。”

  据悉,当前基本医疗体系中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部分医保基金较难直接与养老机构进行结算。也正是由于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尚未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影响了众多养老院转型为医养机构。

  善德养老院如何承压而上,探索出医养结合的新路?采访中经济导报记者获悉,下一步其将依托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科研力量,推动建立“山东省老年人健康信息库”,成立“山东省医养结合研究院”,培养专业康复服务人才,延伸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构建集创新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