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国史”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8-01-29 11:00:55 发布来源:光明网 作者:谢颖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陈列引人注目。新中国古籍整理项目中,规模最大也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2006年起,中华书局开始着手规划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程,对点校本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目前已出版《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书》《魏书》《南齐书》。十九大代表、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全程参与了修订本的组织与出版工作。今年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开始60周年和完成40周年。徐俊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修订提供了可供现代人阅读的、精准整理的现代通行本,连通了漫漫历史与现代生活,使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

风风雨雨点校20

学术家园:“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开始的缘起是什么?

徐俊:中国是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度,历代都有整理刊刻正史的传统。对正史系统,从宋代的“十七史”、明代的“二十一史”,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钦定“二十四史”,形成了现在通行的格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以纪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古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4000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是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历时20年(1958-1978)完成的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人民日报发表《谈印书》一文,首倡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此后,他又在《整理古书的提议》中指出,“‘二十四史’则更需要一番整理工作,且必须立即执行”,“将是历史上最正确、最可靠、最有用的版本———不一定是最后的一个定本,却可信其为空前的一个定本”。

19582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点校本“二十四史”被纳入新中国第一个古籍整理规划中。19587月,毛泽东指示组织标点“前四史”《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1958913日下午,吴晗、范文澜召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尹达、侯外庐,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和地图出版社总编辑张思俊,召开“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会议”。106日,范文澜、吴晗致信毛泽东:“关于标点前四史工作,已遵示得同各方面有关同志讨论并布置,决定于明年十月前出书,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其余二十一史及杨守敬历史地图改绘工作,也作了安排(标点本为便于阅读,拟出一种平装薄本)。”毛泽东批复:“来信收到,计划很好,望照此实行。”在中华书局的组织下,由顾颉刚、聂崇岐、齐思和、宋云彬等人参与,制订了《“二十四史”整理计划》。

学术家园:点校工作历经20年,这中间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徐俊:简单概括一下,这2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刚才说到的,从19581963年,制定整理计划和标点“前四史”。这一阶段工作主要由中华书局编辑部承担,除顾颉刚先生标点《史记》外,《后汉书》由宋云彬先生标点,《三国志》由陈乃乾先生标点。《史记》加工也有宋云彬先生完成,宋、陈两位先生都是中华书局编辑。第二阶段从1963年到1966年,对点校体例进行完善规范。由于具体负责点校工作的学者分布于全国各高校,整理工作和教学、科研等任务有矛盾,担任点校的学者不能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工作,1963年,由教育部发函,借调外地学者来京校点“二十四史”。来京的学者工作生活都在翠微路2号院,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翠微校史”。从一张当时总务处为老先生们申请粮食的信纸上,可以看到,当时进京的有南开大学郑天挺先生、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山东大学王仲荦先生等。到了1966年,由于“文革”开始,翠微校史也结束了。第三阶段从19711978年,点校工作重新启动,并再一次进行集中校史,不过这次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展开,由上海高校承担的《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宋史》在上海完成,其余各史在北京进行。1973年,参与“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的部分学者和中华书局人员共24人,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楼顶合影,启功先生为照片书写题名“标点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并写下了每个人的名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顾颉刚、白寿彝、杨伯峻等著名学者。1978年,点校本《宋史》出版,标志着“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成功完成。

学术家园:“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徐俊:可以说,那一代参与点校的学者,他们为学、为人都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令人景仰。顾颉刚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很早就做《史记》的整理和学术研究。1954年奉调进京后的第一天,他就到中华书局找姚少华先生谈《史记》工作计划。这个计划很庞大,既做一般读者阅读的通行本,还要做汇校汇注本。因为“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他把自己的学术计划放在了第二位,负责“二十四史”第一本《史记》的点校。1971年,点校工作恢复后,周恩来批示“由顾颉刚总其成”,接到批示之后,顾颉刚先生用一个星期时间,写出了《整理国史计划书》,系统地谈了自己的设想,可以说,顾先生是点校的学术负责人。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