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王学典:只有产业化的繁荣,文化才是可持续的

发布时间:2018-03-10 10:14:50 发布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杨芳郑芷南于娜 张冠超
    “一个区域的发展,广东、浙江、江苏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因为它们传统文化的种子培养得好,文化的要素配置得好,文化的自信力更强一些。”住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昨天告诉记者,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号角已吹响,应加强儒家经典及齐鲁文化的数字化设计转化,开展形象、媒介、传播方式等全方位研发,发掘其产业价值和文化战略意义。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则建议对山东文化形象更精准定位,对县域文化结合特点进行“巧开发”;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建议山东来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提振文化自信心。

  “我们现在对文化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概念,文化是助推它的无形的力量。
中国文联副主席 潘鲁生

  与全球领先影视公司合作 研发数字产品弘扬齐鲁文化
  “我们现在对文化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概念,文化是助推它的无形的力量。”潘鲁生告诉记者,山东是文化的资源大省,要把资源变成财富,需要文化产业的推动。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在亚洲“儒家文化圈”乃至世界范围内独特优厚的文化资源。潘鲁生表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动力,在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发挥文化的创新驱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探索空间和价值。
  “山东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学资源可为数字内容产业提供无穷的创作源泉。”长期致力于传统民间文化研究的潘鲁生说,传统的民间文化借助科技和设计,并与内容产业、出版业、影视业融合发展,可强化本土文化特色,传承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并有助于创新产业业态,拉长并深耕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拓展创富空间。
  潘鲁生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尝试与全球领先影视制作公司合作,挖掘山东传统文化内容的优势资源,集合复合型产业人才,发展集“生产、营销、播映和衍生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设计转化,使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凝炼成鲜明的设计理念,具体在产品层次上,应植入中华价值观,使之承载鲜明的文化信息,形成具有标识性的美学风格和特色。”潘鲁生还建议,在企业层次,塑造诚实守信、积极有为的企业文化。

  “我们山东的文化形象还需要“精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打好文化产业强力发展的牌,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李掖平 
 
文化软实力需“巧开发”县域文化应突出“小而巧”
  “好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21世纪是软实力竞争的世纪,今天看来,这篇文章还不过时。在新时代、新语境、新思考中,我们怎么与国外的文化产业效益相差那么多?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软肋。”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表示,我们山东的文化形象还需要“精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打好文化产业强力发展的牌,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李掖平认为,“好客山东”响亮简洁,也很亲和,但山东的文化形象定位要考虑:仁义文化、道义文化和情义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情动心”。先进文化的引领,让人摆脱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让人对诗和远方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只有文化才能把先进的、情感的认同、呼应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个人心中。
  除了青岛和最近几年的济南,“其余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的泛滥,我参与了县域文化产业调研,致命问题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李掖平举例说明,如一个游乐园,方圆100公里内重复建设3家,除了过节期间,基本都在闲置。“这种投入和产出为什么会大量存在?”
  李掖平认为,文化软实力需要“巧开发”,需要抓住本县域的特色开发。如德州的齐河,抓住自己独特的资源,开发“一河一陶一贤人”,巧而独特,而这种小而独、小而精、小而巧的设计,从经济体量上也适合运行。

  “山东确实需要来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把山东学界智慧集中起来,开务虚会为山东文化强省发展出点子。

 
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王学典
 
只有产业化的繁荣,文化才是可持续的
  “文化是隐性的,怎么把文化动力引入到新旧动能转换中?我觉得文化因素、行为因素、价值观的因素从未考虑到经济发展中,山东尤甚。”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说。儒家文化中的勤劳、节俭,也从未被计入经济发展的“成本”中。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文化怎样配合?他建议来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提振文化自信心。“资本对文化的介入,把文化产业化,我是赞成的。比如儒学热、国学热,带动而起的少儿夏令营、冬令营,让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完全可能的。”他建议,在曲阜搞一些“圣地游”,只有产业化才能把儒家文化的落地,资本介入、做大做强,且能让文化有一种“自生能力”,实现“自我循环”。此外,把儒家文化变成产业优势,需要探索更多方式,如做成动漫、电影。“只有产业化的繁荣,文化才是可持续的。”王学典说,山东乡村儒家文化遗存是非常深厚的,农耕文明在山东得到相当好的保留和延续,传统农耕文明的保存也可作为一种文化的体验优势。他说自己常去台儿庄,那儿提供了非常典型的示范,“古城的复活超过乌镇和周庄,我们为什么不能效仿?现在的乡村也可复原,按照原有模型重建村落,完全体验农耕风貌。”
  而要做出文化精品,王学典说,就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科学化。“山东确实需要来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且政界和学界的专家都要坐下来,好好来一场思想的大碰撞,把山东学界智慧集中起来,开务虚会为山东文化强省发展出点子;同时应以济南为中心,京津沪宁为两翼,把优秀的高端文化人才引到济南来,发展山东的文化产业。”

  思想大解放才能有更优秀的作品
  “从省委书记刘家义的讲话中,要求思想大解放,让我们看到了领导的决心,下一步就要看怎么落地和跟进。”王学典说,最近几年山东出了几个“亮点”文化精品,像闯关东、琅琊榜、红高粱这样的作品,“但还是太少,形不成规模,只是亮点形不成一片。”
  王学典说,山东的文化题材足够多,但没利用到位,忠孝节义都没打造好,很惋惜。“山东出了这么多圣人,墨子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好像还没有电影;还有《孙子兵法》,也没做成精品创作。山东的故事还没讲好,有些还没讲出来,很多资料还躺在文献里,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缺乏足够数量的文艺精品,缺乏具有强大精神力量、标志民族文化实力、堪与世界史诗性经典作品对话的优秀力作。而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组织统筹、政策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协同联动。”李掖平说。
  除了上述精品创作要突出儒家文化优势,她还建议,加强组织统筹,选择若干重大主题攻关创作。建议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持续性设置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题材文艺作品扶持项目,以长篇小说和影视剧为重点,统筹运作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全力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
  同时建议对重点文艺精品创作项目予以财政补贴,提供条件保障,鼓励各门类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百花盛放”;对“高、精、尖”的文艺专家设立人才库,建立各单位领导重点联系人制度,保证优秀文艺人才在创作一线发挥才智,不要一动就将其调入领导岗位,以行政级别待之。本版文/图鲁商传媒全国两会 融媒报道组记者 杨芳郑芷南于娜 张冠超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