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重改变重发掘轻创新、重研究轻传播的倾向,努力在做好结合上下功夫,为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提供精神动力。
山大一直以来都有“以文史见长”的传统,儒学研究更是国内学术高地。“搞好儒学研究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去年山大主办的世界儒学大会,使学校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如何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樊丽明认为,要处理好发掘整理与研究创新、专业研究与普及传播、学理研究与对策研究的关系。
樊丽明发现,山东学者踏实勤奋、“内功”深厚,很擅长做发掘整理工作。“比如古籍整理,山大教授承接的项目不断,学风也很好。我们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做完了杜甫全集校注,刚刚承接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也是由山大牵头。”樊丽明说,“发掘和整理是必要的,但是要把传统文化研究好,还得加强创新。文化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新时代赋予文化新的内涵,要在信息化社会中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要靠一代代人传承弘扬,文化普及尤为重要。樊丽明举例说:“《论语精读》《儒学与生活》等国学经典是山大的优质特色课程,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山大举办的文学生活馆,在各校区同步直播,场场爆满。这是个开放的课堂,凡是热爱国学、文学的人都可以来听。”她建议,专业研究应该与普及传播结合起来,发挥山东高校资源优势,厚植传统文化土壤。
去年9月,山大和青岛市北区共同建设城市文化研究院,旨在更好保护青岛城市文化遗产,探索进行保护性开发。“现在有些文化遗迹发掘出来以后,不知道如何保护,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者,把做好学理研究与做好对策研究结合起来。”樊丽明说,“书斋里走不出大工匠。学者要贴近现实,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更好提升服务水平。学校练好内功,大学的作用就能体现得更充分一些。”
(本报北京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