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救心脏骤停

发布时间:2018-03-16 05:11:3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10版 2018年3月12日 作者:于莉娟 王凯

     
  □贾志刚 于莉娟 王凯
  
  “过早死已经成为健康重要课题,解救心脏骤停可以为减少过早死作贡献!”陈玉国开宗明义。
  
  山东第一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教授,对山东省第一例冠脉介入手术记忆犹新。1999年7月23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溶栓无效的情况下,由张运院士指导,心血管、急诊等科室合作,为近七十岁的女性患者创造性地实施冠脉介入手术。当时,全国能做介入的医院还很少。
  从那一天开始,冠脉介入作为一项救命新技术,进入山东医疗界。急诊科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直接做冠脉介入,有效避免了接诊医师和手术医师会诊的问题,使整个抢救过程衔接更紧密,这种先进的模式保证了病人抢救的顺畅、高效、快捷。
  近20年来,齐鲁医院急诊科介入团队对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应用逐渐娴熟,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十六字方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包括院前移动胸痛工作站、急性胸痛门诊、胸痛中心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冠脉介入随访办公室、爱“心”俱乐部,涵盖院前、院内以及出院后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院前急救常规配备心电图机与快速免疫分析仪,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即时检验(POCT),实现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减少院前延迟,院前急救信息无线传输,一键启动导管室,介入医师24小时待命,STEMI专职护士全程陪同,随时应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真正实现生命的绿色通道。目前,首次医疗接触至介入干预治疗时间已缩短至90分钟之内。
  作为传统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然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并用于指导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开展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提高了病变与易损斑块检出率,并在明确病变严重程度、确定斑块性质和范围、并发症的监测与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特色技术也是王牌技术,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开展相关新技术,始终以改善冠脉血流为PCI治疗目标,严格把握支架置入指征,处理危重、复杂病变,进行病变的精准评估,给予个体化治疗,提高PCI的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近年来,齐鲁医院急性心梗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一直在2%左右,这已经接近世界最高水平了!”陈玉国对自己团队的过硬技术和战斗力充满自豪。
  
  两纵两横
  构建大急诊急救体系
  几年前,陈玉国在国内率先提出“两纵两横”急性心梗救治理念和构建大急诊急救体系的模式。
  “病人的救治过程是个连续性过程,人为地把院外、院前、急诊、住院、康复随访分割开来,不利于对病人的连续救治,不利于病人的康复管理。”陈玉国认为,病人从社区到院前,到急诊门诊,到住院抢救,手术、重症、普通病房,再到出院康复,还有的病人复发,这是一根完整的链条,不能把病人分段。
  陈玉国团队建立两纵两横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体系。两纵两横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充分概括。一纵是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院内、出院后救治随访管理的一体化策略;二纵是坚持人群预防、患病群体救治、康复管理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横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进而到精准医学的递进式发展思路;二横是坚决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临床研究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
  基础研究要通过转化实现有用性价值,临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让基础研究去回答。基础研究、循证转化、临床研究的专家们需要结合,不能脱节。二横理论是在支持国家提出的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医联体实践。
  陈玉国提出的组建大急诊急救平台方案已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认可。所有病人在平台抢救,稳定后分流。重病人快抢救,轻病人快分流,危重病人进行动态评估,一切在急诊急救大平台上进行处理,特别是对那些合并症并发症多的复杂危重病人,意义重大。
  
  自救与互救
  心脏骤停的抢救时间按秒计算,院外普通民众的自救互救,是最基础的重要环节。据陈玉国介绍,一些发达国家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人数已超过7000万人,而我国每年有20万人接受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且多是医护人员、医疗战线工作者。在消防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以及普通民众中间,普及培训心脏骤停急救知识技能迫在眉睫。
  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的三进策略意义重大。只需要2—4个学时就可以掌握这一救命技能,更应该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政策,走进千家万户。陈玉国呼吁卫生和教育主管部门,联手把心脏骤停救命培训进行到底。
  “美国的心脏骤停患者,医院外存活率为10%以上,而我们则不足1%,100例院外心脏骤停最多有1例存活……”陈玉国举例,美国心肺复苏机的公共场所投放数量是每10万人200台,主要摆放在机场、码头、游乐场、超市、电影院等公共场所,而我国的投放数量是每10万人1台,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解救心脏骤停在我国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陈玉国早在五年前就提出关口前移策略,大力推动医院急诊科主动与院前120,以及社区对接联运,利用远程会诊、信息化建设、视频传输、视频会议、线上指导、会诊、讲座、学术交流、会议等,主动对接病人的生活区和各种救治知识技能培训环境。
  社会公众的心脏骤停救治知识普及和救治技能培训,为心脏骤停的成功救治争取了时间,战线前移理念指导下的急诊科无限深入到可能的心脏骤停病患身边,已经在努力地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了。
  
    陈玉国:重生之门的男神
  □贾志刚 于莉娟 王凯
  
  他负责给病人第二次生命。
  他担纲学科带头人创建的齐鲁医院急救中心,已经成为国内三甲,甚至直逼头牌。
  采访没有过门,没有寒暄,甚至没有问候,就开始了,却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像进入了急诊区域,体验了一把急诊思维的没有浪费没有絮叨没有虚假没有客套。
  急诊行为模式,是一种随时进入最好状态的模式,有些像高级魔术师,永远是在最高最好的情绪状态下工作。救治生命需要最好的状态,这是急诊行为模式形成的根源。
  过早死已经成为健康中国2030重要阶段课题,发力心脏骤停,解救心脏骤停,神一样的带头人,眼里只有生命。没有这种境界,如何能从死神的手里夺回那么多年轻的鲜活生命,无数次抢救,所有人都放弃的时候,陈玉国还在坚持抢救。和死神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相信可以救活鲜活的一个又一个心脏骤停的濒死生命,所以我们看见了齐鲁大地的急诊中心傲立华夏医疗之巅。
  2017年1月,陈玉国荣升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对急诊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正在发展的学科,急诊属两栖甚至多栖,门诊、住院、院前等均有牵涉,责任重大,遂提出大急诊理念,并推动实施。2017年6月,山东主持召开的全国急诊年会上成立了大急诊联盟,涵盖了全国3000家医院。
  支撑山东急诊中心名列前茅靠的是团队。打造团队除了技术过硬,陈玉国更看重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陈玉国坦言,医生的人文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精神、心情,而心情是康复的重要方面。
  急诊是救命的,是患者的重生之门。陈玉国已经成为开启急症患者重生之门的男神。
  
  学科带头人
  陈玉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医学领军人才、杰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胸痛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主委、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国际会员、中国胸痛联盟主席等。
  陈玉国教授开“胸痛中心”救治模式之先河;提出“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十六字方针理念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两纵两横”战略,组织开展全国急诊科“双千工程”,创立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胸痛联盟等学术组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以及良好的社会反响,确立了行业内领先地位,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室名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急诊科之一。自1998年起,在学科带头人陈玉国教授带领下,打造了一支拥有80余名医师和200余名护理人员的专业团队,实现了从多学科模式向急诊医学专业模式的转变,成为拥有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急诊手术室、胸痛中心、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中毒与职业病科、山东省卫生系统急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等单元的大型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建立了完整的急诊急救体系。
  目前,科室成功申请“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卫生系统急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心和教学科研基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教授正带领团队仔细研读冠脉影像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