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宁,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1997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2002年获消化内科博士学位。2009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研修消化内镜技术半年,2010年至2011年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大量科研论文,曾获山东省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并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优秀教师称号。
临床专长:
1.擅长于消化疑难疾病,尤其是胰腺疾病的临床诊治。从事消化内科疑难病诊治和危重疾病抢救工作10余年,积累大量临床经验,曾长期在日本和美国从事该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2.精通超声内镜技术,同时在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方面开展大量临床工作。
[编者按]
青春是一本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他们那一页里写满“治病救人”;每一位医学大家当年也都是年轻人,青春年华为他们奠定成长的基石。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生活日报大医生全新打造的新闻专栏《青年达医》正式启动,为您约访肩负着健康山东今天与明天的身边好大夫。从现在起,让我们相约每个星期四,走近医界新势力。
□记者 董昊骞 摄影 王鑫
同行这样评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钟宁教授,是山东省乃至国内超声内镜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
如果把内镜称作消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睛”,那么超声内镜则让这只眼睛看得更清晰。它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前端,当内镜进入胃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腔内形态的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从而获得管道壁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
医生钟宁的生活节奏,如果仅用一个“忙”字来描述,就太不准确了。记者第一次“约会”钟宁,时间定在他上午诊疗结束后的12点钟,可是等他走出内镜室时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下午,还有半天的门诊工作在等着他,当天的采访就只能放在吃午饭的时候了。
有两门课让他直冒汗
每次内镜手术成功,钟宁总是很开心,一如刚入行时第一次顺利走出手术室的样子。
在进行实习之前,他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在他的设想中,长大后步入社会或许会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但是,在医院实习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医生这一行不同寻常的职业价值以及治病救人带来的满足感。
于是,在实习结束后,他选择进入医院工作。“上学期间,我其实是一直对生物非常感兴趣的,高中时生物成绩也总是最好的。”钟宁回忆说,在他父亲的心目中,一直有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想法,加之医学也需要生物科学作为基础,所以高考那年他将志愿填报到了医学专业上。
钟宁是山东医科大学(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90级7年制医学生,前两年的学习是与山东大学生物系的同学们一起的。这对一直有着浓厚生物学兴趣的钟宁来说,是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然而,就在大三那年,他和同学一起回到了山东医科大学,要把别人学习了两年的内容压缩到1年甚至半年时间内完成……顿时,空前的压力袭上了心头。
“每到考解剖学和生理学之前,我都很焦虑以致失眠。”钟宁回想起20多年前的求学经历,一切历历在目。当时,解剖学和生理学就像是两座大山堆在他的面前,其难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高考。“这两门课考试前夕,都要艰苦备战。”钟宁说,“晚上常常会紧张得大汗淋漓!”
与其说他生来就是学医的那块料,不如说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虽然每次考试前紧张万分,但成绩出来,他的解剖学名列前茅,生理学也能顺利过关。
这样的一种学医经历,让钟宁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肯坚持不懈地努力,困难越大则收获越大。这为他日后行医,铺垫了很好的精神准备。
来自护士大姐的批评
学医不易,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就更难了。求学的时候,钟宁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炼成医生的路上,他又必须跨越两大关卡:责任感的养成和成就感的转换。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一天,钟宁因为公事比正常上班时间晚到了近半个小时。没想到,他刚到医院就被一位工作多年的护士批评了:“你不能影响大家的工作,哪怕是因为公事来晚了,也需要提前跟科里沟通。”
就是因为这次迟到事件,钟宁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医生了,原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现在需要对工作负责!
这就是一个医学生与一名医生的不同之处,在钟宁看来,区别还在于身份转变带来的成就感的转变。“作为一名学生,成就感来自于学业成绩的优异;成为医生之后,成就感则来源于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
往事如昨,已是20多年前。如今,做医生这么久,钟宁印象里最深刻的记忆是那些工作中的“失败”。“我真正成为医生后第一次感到挫败感,是来自急诊室的一位女性患者。”钟宁说,那时他刚刚工作不久,在一个急诊夜班里,他的精力都放在几位大声呻吟的急诊患者上,没有注意到不同性格的人对于痛苦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直到凌晨巡诊的时候,才发现一位本以为没什么大问题的阿姨,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却患有严重的感染性休克。这件事情让钟宁留下长久的遗憾:如果当时能更有经验,给她更细致的检查,给予更早救治,也许病人的预后会更好。
同样,每当遇到超出医生能力的疑难病症,他也总会在失败的懊恼中不停反思。“这样一份追悔感觉应该能够变成一种力量!”他笑笑说,“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忘初心吧。”
患者老刘眼睛湿润了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树苗渐成参天木。患者的认可是医生医术、医德的试金石。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中,钟宁大夫得到的反馈都是“满意”。
其实,对钟宁认可的又何止患者。不论是他的研究生,还是前来进修的医生,抑或是同行,提起钟宁无不点赞。“钟教授的超声内镜技术在山东省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位来自德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这样说道。他曾到齐鲁医院进修过,对于钟宁的内镜技术格外敬佩。每年,齐鲁医院都会举办两期超声内镜培训班,来自青岛、烟台、滨州甚至国内其他省份的消化内镜医生们都会争相报名参加。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碰到了来自滨州等待复诊的患者刘峰(化名)。他得知记者来意之后,一定要聊聊自己看病的亲身经历。原来,刘峰是一名胃息肉患者,之前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胃占位”,尺寸5cm×6cm。在临床上,往往是将怀疑肿瘤但又不确定的情况称为占位病变。因为和肿瘤沾上了边,刘峰和他的家人很是担心。
为进一步确诊,在妻子陪同下,刘峰来到了齐鲁医院。经打听,他们挂上了钟宁的号。胃镜检查后,钟宁把他叫进胃镜室,一边看图像一边肯定地说:“就是个息肉,只是体积大点。”然后,钟大夫为刘峰详细说明了内镜摘除和外科手术的利弊。
“当时我很怀疑他的诊断,因为在我们当地胃镜和胃CT都已经肯定了诊断结果,病理也做了但没事。我是怀疑(做胃镜检查时)没取到,加上从网上查资料表明这么大的息肉是很罕见的。”刘峰说,思考再三,他最终还是决定听从钟宁大夫的建议。虽然“占位病变”体积很大,但手术很顺利;病理结果也果真如钟宁所说,就是胃息肉。
说到这里,刘峰的双眼湿润了,他说:“我是真心感谢钟大夫精湛的医术和负责任的态度!”
困难越大 他就越强
像刘峰一样对钟宁满怀感激的患者不计其数,但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钟宁的内镜技术也并是从一开始就做得如此出色。在内镜手术过程中,如果术中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并发症,剩下的手术常常需要其他同事帮助顶替,接手完成。这并不是说其他医生会比这名医生的医术好,常常是为了避免并发症给医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在钟宁的工作中,面对内镜手术中意想不到的情况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他常常坚持自己咬着牙完成全部手术,并且一定要做好。这也许与他在读医学生时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经历有关:面对困难越大,他越是咬住不放松地投入其中。
每周2个整天的门诊,每天门诊量达到六七十人;剩下的时间全部做消化内镜,顺利时要做到下午六七点钟,有时还会做到第二天凌晨2点;每周2次查房,一个星期总有两三天在早上六七点钟就要来到医院……
曾经,钟宁应邀为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所在班级做题为《我的一天》的主题讲演。他的讲演为孩子带来阵阵欢笑,但是最后他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将来当一名医生时候,全班的同学包括他自己的儿子统统都在摇头。因为孩子们觉得,原来当医生不是表面看得见的光鲜,实在是个苦差事。“我很不满意自己的讲演”钟宁笑着说,“下次我一定让所有的孩子都点头!”
因为在钟宁看来,尽管工作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痛苦,但医治好患者带来的成就感,他始终觉得乐在其中。虽然经常回到家以后,躺倒在沙发上累得什么也不想做;虽然因为工作繁忙,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老人帮着照看;虽然也曾因为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自己压力大的吃不下睡不着……但是,钟宁说:“我从不后悔。”
在他看来,真正的“大医生”是要能推动、开拓医学疆界并作出一定成就的人,只有这样才会造福全人类。因此,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钟宁除了想在临床中继续做好内镜外,还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临床研究、学术专著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造福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