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闻VIDEO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频新闻 > 正文

风劲帆满强思政 砥砺奋进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4-03-18 19:37:17 发布来源:光明网 作者:

风劲帆满强思政 砥砺奋进育新人

—— 山东大学以高质量思政课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本站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世纪50年代,时任 山东大学校长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华岗先生就开始为全校师生讲授政治大课。从政治大课到新时代思政课,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国育贤”初心。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五年来, 山东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奋力做强“两对照双提升”工程,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和良好成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奋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聚力量,抓关键,打造思政“金课群”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贯穿思政课教学的主线。

  2019年秋季学期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现在本科生的课程菜单里, 山东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之一。为了讲好这门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优秀骨干教师,组建独立的教研室,推行中班额教学,以集体备课、“全员听课,全课被听”等机制,不断打磨专题内容与教学设计,使党的创新理论走进青年学子的心田。

  五年来,学校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出台《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山东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对照双提升”工程行动方案》《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的“六要”要求,学校以遴选、转岗、双聘、兼聘多种形式,广泛汇聚校内多学科优秀思政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师生比1:350。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师制度,鼓励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等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学校在“坚持引育并举”方面做文章,通过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教学、优秀教师说课、教学比赛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19年以来,2人分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和一等奖,4人获山东省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3人获评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等。

  把道理讲活、讲生动,提高亲和力,需要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进行多样化探索。目前,每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结合各自的课程特点、教学要求与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政课堂。与学校团委协同,依托寒暑假社会实践,将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团队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优势,将文化“两创”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同时,为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学校制定《山东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5项。

  直面问题困惑、盘活各种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着力打造“内容为王”的思政课;开设“四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选择性必修课程,形成思政课群的育人矩阵。目前,学校思政课已获批线下、混合、实践、虚仿等7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5人主讲的课程获批山东省思政“金课”。

  研理论,重阐释,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0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思维方式更加敏捷和开放,为提高课堂吸引力、留住学生的心,需要‘要言妙道’。”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说。

  成风化人练真功。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积极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与传统优势特色,设立并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三个学术团队,努力朝着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奋力迈进;锚定高质量成果导向,强化科研集成产出,完善重大课题攻关工作机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思政专项、青年项目2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近30项,省社科规划项目7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9部,出版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12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励30余项,推出了一批具有“山大气派”的研究成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深厚的学理支撑。

  201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发起组建“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五年来,中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世界政党政治比较研究,着眼于中国自主的政党政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构建,致力于汇聚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力量和学术机构,打造具有重大影响政党理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世界政党论坛”“政党价值与人类文明”国际会议等,学术影响力不断彰显。

  将学术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思政课教学思想性、学理性的资源供给,助推青年学子对党的创新理论系统认知的深化。

  为更好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学院教师积极拓展理论阐释渠道,参加录制中国教育电视台思政类栏目《师说》,录制战“疫”专题思政课,做客山东教育电视台《思政这样潮·永远的怀念》、山东电视台《寻声记第三期》,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相关作品入选“学习强国”平台。

  2021年,学校获批立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和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两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3人入选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1人入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平台与人才建设协同发力,积极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山大力量”。

  汇资源,强实践,彰显铸魂育人成效

风劲帆满强思政 砥砺奋进育新人

图:“硬核”思政课:“刘公岛开学第一课”

  202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山东大学“硬核”思政课——“刘公岛开学第一课”入选10个示范项目之一。每年开学季,在提督府广场前,师生们都会列队庄重宣誓,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回荡在刘公岛上空。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已覆盖本科生、硕士生5万余人。

  五年来,山东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将“大思政课”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让思政课与现实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春奋斗共激荡。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实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任课教师以“奏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合唱’”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角度,认识新发展理念,尤其是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授课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于2022年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参加“调研中国”项目并获全国百强团队;2023年以“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探索与路径优化”为主题,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不断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案例,从贴近地域特色的事例中找灵感,从学生关注度高的领域中找思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找路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理论学习延伸到使命担当,山东大学“大思政课”建设一直在路上。

风劲帆满强思政 砥砺奋进育新人

图:虚拟仿真实验 ——重温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

  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还原”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传播的历史场景,有效解决了单纯理论授课难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问题;举办党史情景剧大赛,以舞台剧的形式实现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实践的双促进、共发展;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调研成果获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红色专项赛国家级特等奖、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级三等奖,山大学子在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屡获大奖。

  创新爱国情怀涵养培育方式方法,搭建社会学校同向同行、课堂内外相互贯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奋力打造大思政课的“山大模式”。

  躬行践履始玉成,行而不辍终致远。山东大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程来重点建设,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山大模式,不断激发思政教育新能量。未来,山东大学将坚持守正创新、立德树人,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强团结协作汇聚合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出新出彩,续写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篇章!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