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进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2-05-18 10:17:2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编者按 5月16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进座谈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再上台阶、再上水平。会上,8位来自省内有关部门单位、高校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本报对会议发言进行摘登。
奋力推动山东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唐洲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师范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着重在4个方面发力。
一是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组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的实质性融合。实施马克思主义大学科建设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协同发展。聚焦“两个结合”,进一步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学术化学科化研究阐释。
二是争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入落实省委“十大创新”要求,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领域、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出大成果。着重在“两创”“两个结合”、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化研究,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
三是聚力“四大”,力争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新突破。以大团队、大平台建设为抓手,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争取每年获批2-3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带动产出精品力作。建设特色品牌智库,打造省级、国家级智库。全力做好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力争实现一等奖的突破。
四是全力以赴冲击一流学科。积极对接我省811学科建设计划,坚持集成优势,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融合发展,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党校贡献
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徐闻

党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一定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按照“时代所呼、大局所需、干群所盼、职责所能”的原则,在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扎实干、走在前、作贡献。
打造学好用好讲好体系。把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坚持“学教研咨宣”一体化推进,打造“好师资、好课程、好教材、好成果、好声音”。坚持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提升一起抓,丰富教学方式,把专题研修班办成“学用讲”示范班,把党校学员培养为“学用讲”生力军,党校教师成为“学用讲”主力军,党校成为“学用讲”主阵地。
打造树状科研智库体系。以党校优势和基础为“树干”,攀“高枝”聚“高人”结“硕果”。抓住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省软科学研究基地落户党校的时机,配套成立现代化强省与创新力研究院,进一步聚焦重大课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瓶颈性问题,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工程。
打造全方位人才工作体系。细化优化人才政策措施,力争在引进国家级人才上有突破;做实新入职教师“强基”、青年骨干教师“攀登”和造就大家的“名师”三大梯次培养计划;深化推行事业部室领导班子任期制改革,推动岗位竞聘破“四唯”。
打造学科分类建设体系。把全校学科分成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培育学科、校级传统学科、新兴特色学科四类。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在强优势;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公共管理学科重在抓提升,力争进入省高水平学科;文史等学科重在积聚力量、寻求突破;社会与生态、应急管理、心理学、大数据等学科重在抢先机、打基础。
围绕中心 守正创新
服务全省社科事业走在前攀高峰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刘致福

新时代新征程,省社科联将高举旗帜、围绕中心、守正创新,发挥桥梁纽带功能,团结广大社科工作者,锚定走在前、攀高峰,把文章写在齐鲁大地上、写入时代课题中。
着眼讲清讲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学理阐释、经验总结、理论宣讲。从“两个确立”“两个结合”角度,加强选题策划,邀名家出力作;围绕坚定“四个自信”,加强成就概括、经验提炼、方法分析、规律揭示;用好阵地平台队伍,提升宣讲质效。
着眼融入打造“两创”新标杆,抓好论坛研讨、课题攻关、系统阐发。围绕“两创”实践路径、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等举办专题论坛,锻造品牌;在社科联课题中实施“‘两创’与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研究”专项,围绕山东手造、黄河文化等建言献策,服务文化活态传承;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调研。
着眼服务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加强平台支撑、协同攻关、转化应用。提升山东社科智库沙龙集聚效应,实施社科学术社团奖补工作、推进新型社会智库建设;围绕“十大创新”等部署,组织“揭榜挂帅”、协同创新;拓宽渠道,推动更多成果进入决策、服务发展。
着眼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工作,紧盯迎接党的二十大、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建百名专家宣讲团;紧盯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倡树,开展课题研究和宣传引导;紧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大联动协同,涵育时代新人。
着眼打造有温度的“社科工作者之家”,强化政治职能、联络功能、服务效能,引导专家学者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加强人才培育、评选、推介,推动潜心治学、多出力作。
当好“思想库”“智囊团”
做到“三个立足、三个面向”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袁红英

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也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山东社科院作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部门,将坚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高地作用,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一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要向现实要课题,深刻把握世情国情省情,深入剖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要回答好“怎么做”,也要回答好“为什么这么做”。要向历史要动力,加强“两个结合”研究,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进行品牌提升,形成合力。要向未来要方向,特别是要以《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确定的38个研究主攻方向为指引,确定一批重大选题进行攻关。
二是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要深刻把握山东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构建符合山东实际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借助外脑资源,山东社科院将继续建好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山东工作站”和“国情调研山东基地”,推动中国社科院和省政府战略合作落实落细。要突出山东特色,依托文化大省、农业大省、海洋大省特色优势,整合全省智库力量,冲击国家高端智库和专业性智库。要主动担当作为,为推动山东主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三是立足本职、面向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强化智库合作交流,做大做强山东智库联盟,集聚全省社科研究合力。要倡导良好学风,尽快出台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
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永兵

山东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加快培育造就“儒学山大学派”“古籍整理山大学派”。以“儒学当代阐释与话语体系建构”等创新团队为骨干力量,建设“儒学山大学派”。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古籍整理山大学派”。建强“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古典学术”一流学科群,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积极探索“两创”的山大模式。
加快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镇。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治理”等一流学科群,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院等重要平台引领作用,整合全校相关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团队和平台,在“回答好时代之题”上提供山大答案。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荟萃计划”,“十四五”末培养和集聚20位以上学术权威和大师、100位以上学科领军人才、200位以上青年学术才俊。创新人文社科的科研组织形式,汇聚形成10个左右人文社科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快实施重大平台建设工程。推进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大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国家级高端智库平台建设。构建“学校-学科群-学院”三级新文科实验室体系,培育建设10个左右省部级重点文科实验室。实施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强刊计划,发挥《文史哲》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高品质文科期刊群。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迎接第三次学术大转型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史哲》杂志主编 王学典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完成这一光荣使命,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正在展开的当代中国学术转型中去。
我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完成了两次大规模、全方位、根本性的学术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开始的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巨大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开始的从“以阶级论为纲”的哲学社会科学到“以现代化为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转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在经历、进行着第三次巨大转型,那就是“以现代化为纲”的哲学社会科学正在向“以中国化为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转变。
从“以现代化为纲”向“以本土化或中国化为纲”转型,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依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正是第三次学术大转型的深层脉络和必然逻辑。
能否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自主性,是第三次学术大转型的关键。只有紧紧扭住原创性这个牛鼻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才能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提炼出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提炼出中国学派的特色和优势。第三次学术大转型,还必须扎根传统,对传统文化进行社会科学化的冶炼,赋予它全新的现代属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大转型,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品格,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新建立与东方这片广袤大地的关系,也必然会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作为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商志晓

哲学社会科学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明素养提升,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务必勇担使命,努力开拓进取,奉献聪明才智,促进“理论鲁军”人才辈出、“齐鲁军团”理论成果创新提升。
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关注重大现实问题。要把思维重点放在现实需要上,在研究成果中充分体现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对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的课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关注,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进行理论提升,以回应社会对研究成果实效性、引领性的理论需求。
树立并保持优良学风。理论研究不是纯而又纯的思维过程,不会因沾染生活的“尘埃”而降低价值,相反则因附着了生活气息而愈加亲切、愈感真实可信。树立并保持优良学风,必须深入实际生活,搞好调查研究,去除主观臆断,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并提炼出真知灼见。
立足岗位有所作为。要以明德为旨归,涵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坚守正确方向和科学价值立场,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言。要不辱使命、勤恳努力,力求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在为党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奉献聪明才智,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发挥资源优势 服务中心大局
扎实推进省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戴龙成

济南哲学社会科学界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努力建成总体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在组织领导上,加快成立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贯彻落实情况督查,强化宏观指导,组织研究制定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社科工作格局。
在学术研究上,紧紧围绕济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省会建设、城市软实力发展等全市中心工作,科学设置选题,加强规划引导,组织重大课题攻关,着力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在平台建设上,筹备成立“泉城智库”,搭建智库信息公开、意见征集、服务购买、成果推介的交流平台。加大网络科普力度,打造“社科云科普”传播平台,大力培育“理论网红”,构建中央、省、市、区县四级联动的主流媒体传播矩阵。
在人才队伍上,制订实施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健全完善社科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济南本土的社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理论骨干,力争3到5年内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在机制保障上,健全完善市社科规划项目、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机制,着力打造全国首个高校科研成果拍卖交易中心,把优秀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应用好。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创新经费分配、资助、管理机制,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形成推进济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记者 赵琳 整理)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